也许是太累了,王睿奇本来是想坐椅子上休息一会儿,谁知道他一下睡着了。迷迷糊糊中被路人惊醒过几次,可他就是睁不开眼睛。等他彻底醒来时,一看表吓了自己一跳,都快两点半了,这一觉一下睡了将近两个小时。王睿奇一想还要去北大呢,于是赶快起身,找了个卫生间方便一下,洗了把脸,这下是正真清醒了。他从清华西门出来,往南走了一会儿,从北大的东门进了北大校园。进来之后,他照例先找北大的简介来看,因为是暑假,各个大学正在做着迎接新生的各种准备,所以很容就能找到校史简介。
从简介中得知,北大比清华的历史还要久远一点儿。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7年南迁至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迁回北平(现北京)。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并自北京城内沙滩等地迁至现址。由此看来,在日军侵华的特殊时期,北大和清华有过一段共同的经历。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北大接收了原燕京大学的文科,理科,燕大校舍也由北大接收,其建筑成为为燕京大学古迹。燕京大学由司徒雷登创立,其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也多多少少影响了此后一代代的北大学子。
从东门进来走了一会儿,往右一拐,就看到了博雅塔。从塔旁的简介中,王睿奇了解到,原来博雅塔是用来供水的,而不是供奉佛像的,这和他想象中不太一样。1924 年7 月,燕园(原燕京大学校园,现为北京大学校园)为了向全校供水,急需建一座水塔。当时有人提议,在燕园的古典建筑群中应该建一座古塔式的水楼,才能使之与未名湖畔的风景相协调。因为古塔在中国古代多建于寺庙内,这个建议在当时颇有争议。后来校方向当时的社会名流征求意见,得到广泛赞同后才决定建立塔式水楼——博雅塔。
博雅塔边,就是闻名于世的未名湖,王睿奇站在湖边,微风徐徐吹来,打在脸上,在酷热的夏天,这儿却有一片清凉。在这里,一切好像都慢了下来,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大家都不急不徐,甚至王睿奇还听到有几个人在湖边的草地上进行诗朗诵,眼前的一切,和校园外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像校园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他找了个椅子,在湖边坐下,闭上眼睛,慢慢感受未名湖畔的气息。坐了一会儿,王睿奇看着湖心的小岛,想去岛上看看,却无法从湖南边过去,于是他起身绕着未名湖走,期望能找到一条上岛的路。果不其然,等转到湖北面时,看到了一条通向小岛的路,沿路上岛,又是一副别样的风光。在岛边,竟然还有一艘石坊,石坊边的湖面上,有几只鸭子和不知名的水鸟在游荡,它们好像也不太怕岛上的人,在水中悠然自得的嬉戏着,王睿奇没想到就连北大里面的小动物也这么有谱儿。
王睿奇有了上午逛清华的经验,所以他决定不着急,慢慢溜达着看,哪儿累了哪儿歇。从岛上下来,他从南往北的逐一参观了塞万提斯像、燕京大学旧址等等。走着走着,王睿奇感觉肚子饿了,他一看,都已经六点多了。虽然北大校园内节奏很慢,但对于王睿奇半天的北大之行来说,他觉着时间过的真快。他又在学生的指引下,找到了就近的食堂,点了里面的招牌菜,当然少不了一瓶冰镇的北冰洋。吃饱喝足后,王睿奇在校园里踱着步,不紧不慢的向西门走去。
出了西门往北一直走,就到了圆明园。等王睿奇回到住处,王永江他们也已经吃完了饭。这一天清北行着实让王睿奇感觉到疲惫,倒在床上就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