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财新闻学子深入大学城 开展媒介行为与新闻素养调研
中国青年网蚌埠7月23日电(通讯员 李潇)2019年7月20日至22日,安徽财经大学“我们就在蚌埠小分队”在蚌埠当地开展了以“大学生媒介接触与新闻信息获取行为研究”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主要调查研究大学生通过接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介获取新闻信息的行为,并由此分析大学生媒介接触和新闻信息获取行为与其学习态度、知识素养、信息应对能力等方面的关系。
“我们就在蚌埠小分队”深入蚌埠大学城开展本专业相关调研活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伟 摄
调研结果数据分析
在20日至21日两天时间里,“我们就在蚌埠小分队”在蚌埠大学城的五所高校(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放了共计8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48份,问卷回收率为93.5%。
在获取新闻信息的媒介使用情况即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新闻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新媒体远远领先于传统媒体,其中新媒体占比达84.54%。大学生们接触媒介的时长主要是在30分钟以下,小部分使用时长在30-60分钟,还有极少部分使用时长在90分钟以上。大学生们接触媒介的动机主要为接受新鲜资讯,进行娱乐以及舒解压力,还有一小部分为打发时间,排解无聊。
新媒体在新闻获取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21日下午,“我们就在蚌埠小分队”与约定的不同年级的学生代表进行面谈调查,从大学生角度了解大学生们的新闻信息获取渠道和新闻态度。
调查显示,大学生们主要选择新媒体了解新闻,这首先与大学生群体本身固有的接触习惯有关,手机一直是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接触媒介;其次是大学生们被新媒体具有的及时、海量等特点所吸引;再次是新媒体符合绝大多数使用者的媒介接触动机,能满足大学生们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信息需求。
队员在安财校园进行问卷调查采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伟 摄
大学生群体新闻素养堪忧
22日上午,“我们就在蚌埠小分队”对安徽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类专业的老师以及蚌埠日报社的媒体代表进行了采访,了解媒介眼中的大学生群体认知情况和大学生们对媒介的适应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现今大学生的新闻素养令人担忧。在新媒体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们通过校内各种各样的微信公众号来获取信息,使得学生们获取的信息主要为校内新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环;二是大学生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同学、朋友间的微信群、QQ 群和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而这些地方可能是谣言的集散地;三是大学生们通过“算法推送”获取信息,这样就会导致很少有大学生关注严肃的新闻类网站、客户端或者微信公众号,形成“信息茧房”。
因此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素质的培养也愈发重要。新闻素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而在现实条件下,多种因素对大学生的媒介行为有着制约或挑战,或技术方面的弊端,或社会固有的习惯与认知。在采访中,安徽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类专业的向娟老师说道:“重要性有很多,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不要沉迷于无聊的干扰信息,浪费时间,要学会有效地使用媒体,比如人民日报客户端,这个信息源就比较好。”
本次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媒介接触行为,并认清其媒介接触和新闻信息获取行为与其学习态度、知识素养、信息应对能力等方面的关系,从而引起大学生群体对新闻素养的重视,进而调整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也有利于推动媒体开发优质新闻产品,打造先进的传播手段,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