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
经历的幸福和回忆的幸福
1. 心理免疫系统会修正人们的真情实感,给我们经历过的不好的事情找个解释;
2. 多追求主动的活动可以让“叙事自我”快乐;
3. 如果想取悦“体验自我”,当下的即时感受更为重要。
有个广泛流传的典故,说有人去采访一些老人,问他们,你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人们回首一生,最后悔的都不是自己“做过”什么,而是自己“没做”什么。
你可能做过一些错事,但是时间长了你不会后悔那些错事。你后悔的是当初明明可以选择某个工作,你没有选;当初明明可以向那个女孩表白,你没有说;明明可以多跟家人相处,你没有下班就回家。
日本电视台采访一位老人,让他对四十年前的自己说几句话。老人就对想象中的那个青年自我说,你要考的两个著名大学都没考上,别瞎费劲了 —— 但是你有个女同事,你特别喜欢她,赶紧向她求婚!因为她三年以后就会身患绝症去世了。老人最后痛哭流涕,观众深受感动。
相信这个关于后悔的研究是真的,数据可能都没问题。当人回首往事的时候,的确是最后悔自己没做过什么。
那是不是说,人就应该更大胆一点,想做的事情就去做,避免到老后悔呢?
不一定。那个研究,研究的是人的回忆,而回忆是不可靠的。
《被幸福绊倒》(Stumbling on Happiness),作者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
读这本书学到的一个最重要的知识,就是人有一个“心理免疫系统”。这个系统总能给我们经历过的不好的事情找个解释,让我们能自我感觉更良好一点。
比如说,你参加一个面试,同时有好几个人看你的表现,面试结束之后,你被告知没有通过。这时候如果有人告诉你,之所以你没通过,完全是其中一个人的决定,那么你的自我感觉就会好一些,你可以对自己解释,这个人眼光有问题。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是面试你的几个人一致决定不要你,你的感觉就会更差,因为你很难找到借口。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其中提到人失败了以后往往会找到各种借口,认为是客观原因导致了失败 —— 这种情绪,其实就是心理免疫系统的作用。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很难从自己的失败中获得教训。
那么心理免疫系统的一个作用,就是让我们对做过的事情不后悔。做错了,受到惩罚了,吃亏了,然后过段时间,你的心理免疫系统就会给这段经历找到正面的因素 —— 也不至于就是白干吧,我毕竟还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东西了,也算是人生的磨炼啊!
所以很多年轻时经历过苦难的人,几十年后回首往事,往往不会对那段苦难有特别难过的情绪,他总能对自己说苦难没有白白经历,帮助我成长了!—— 其实如果没有那段苦难,也许他能成长得更快。
但是,如果是你当初“没做”的事,你错过了一个机会,心理免疫系统就没办法找正面因素了。做了,就算错了也可以说是勇气可嘉 —— 没做,这又算什么呢?胆小可不是美德。心理免疫系统不好使,我们就只能面对后悔。
如此说来,那些只对没做过的事后悔的老人,的确说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是他们的真情实感可能是被自己的心理免疫系统修正过的。
每个人其实都有多个不同的“自我”,比如说有“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体验自我”经历的是每时每刻的即时感受,而“叙事自我”则是专门回忆、讲故事和发掘人生意义的。老人们说的,是他们后来的“叙事自我”的感受 —— 他们当初的“体验自我”可未必是那么想的。
做什么事让你更快乐?
做那些“主动的”事情最快乐,比如说体育运动、演奏音乐、画画、做饭等等。而那些“被动的”事情,比如说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就没有那么快乐。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多做些主动的活动,非得看电视呢?
主动的活动都比较麻烦,比较累,一想起来就有点畏缩,就有点不想干。
心理学家给的建议就是尽量让主动的活动容易一点,比如提前一天把运动装备准备好,第二天也许你就更容易出去运动了。
主动的活动,比被动的活动更能让我们快乐吗?
想要测量体验自我非常麻烦,不但要现场打分,而且必须时刻打分。电视剧剧情好看,感觉快乐,剧情无聊,不快乐。自己带球突破的时候可能很快乐,到场外捡球的时候我们未必快乐。而且,看电视的快乐跟打球的快乐到底是不是同一类型的快乐,我们也不太确定。
主动的事做完以后更有成就感,叙事自我当然喜欢。可是看电视的时候未必就不快乐啊。
由此得到
如果你想取悦将来的叙事自我,那就要大胆尝试新事物、多做主动的事情 —— 你会觉得人生很有意义。
如果你想要的是此时此刻的幸福,那就另当别论。
考虑到人至少有两个自我,那么人到底应该追求长远的意义,还是应该活在当下,这个问题似乎并不简单。
知识点二:
三种浪漫体制
婚姻中契约体制的出发点,就是爱比自私更有价值。
婚姻大事,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的一篇专栏,标题是《你属于哪个浪漫体制?》(What Romantic Regime Are You In?) 。
一个从小在俄罗斯长大、16岁移民到美国的女作家,叫波利娜·阿伦森(Polina Aronson),对美国人的爱情婚姻观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阿伦森说,俄罗斯人认为爱情是个上天注定的东西,爱情来了你就无法抗拒,人们为了爱情愿意做出牺牲,甚至可以承担痛苦,总之是所有事情都应该为爱让路。
但美国人可不是这样。阿伦森发现美国人特别讲究“选择”。美国人寻找恋爱和结婚对象,会特别理性地权衡比较 —— 对方能不能满足我的各种需要?我在这段关系中能不能舒服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就好像自己是在挑选一件适合自己的商品一样。
阿伦森就对美国人这个婚姻观持批评的态度。她还说,美国人过分强调自我了,有很强的边界意识,特别不愿意依赖对方。阿伦森说美国人这种“自立自强”,是不是太夸张了,人在婚姻中难道不就应该互相依赖吗?
那么布鲁克斯对此有感而发,他把俄罗斯人的婚姻理念称为“命运体制”,把美国人的婚姻理念称为“选择体制”。
其实除了这两种体制之外,某些中国家长们的婚姻理念也是一种体制,也许应该叫“指标体制” —— 这些家长给子女挑选对象,都是按照一系列量化的硬指标来的:工资多少、学历多高、身高多少、年龄多大。美国人虽然讲理性,但至少没有那么直白,而中国家长则直接把人指标化了。
俄罗斯体制和美国体制,哪个体制好呢?
布鲁克斯说,都不好。“命运体制”太过草率了,但是“选择体制”也太现实。美国人真的把婚姻市场当成了“市场”,挑选适合自己的,同时也被别人挑选 —— 如此理性,可是结果并不理想。很多人挑花了眼干脆不结婚了,在30岁以下生了孩子的女性中,超过一半都是未婚妈妈。
布鲁克斯说,你去考察那些携手走过大半辈子、婚姻幸福的老夫妇,你会发现他们的婚姻既不属于“命运体制”,也不属于“选择体制”,而是属于“契约体制”。
在契约体制下,婚姻是一个承诺。为了实现这个承诺,双方都需要改变自己。
你不需要在婚姻市场里翻来覆去精心挑选另一半。契约体制认为婚姻有一定的偶然性,你可能偶然遇到一个特别心动的人,说结婚就结婚了。但是请注意,相爱和婚姻这一步,并不是最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第二步,也就是双方如何把这个婚姻关系维持下去。
布鲁克斯说,两个人得建立“我们”这个概念。从此之后,在生活中的优先级,两个人的*关系*是排在第一位的,排第二位的是对方的需求,而你自己的需求只能排第三位。
契约体制认为双方结婚以后,不应该过分强调个人独立性,而应该互相依靠。
这个“契约”的意思,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一旦当婚姻出现危机的时候,双方要知道不能轻易退出。解决危机的办法是再深入一步去挖掘双方的关系。
可是为什么要这样呢?我生活得自由自在何必非得结婚,受这个契约的束缚呢?就比如说我,结婚以后在家里的地位越来越低,有了两个孩子,目前排名第四。我图什么呢?
布鲁克斯说,婚姻并不仅仅是两个人在一起,还有更高的目的,就像经常提到的那个“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最显然的更高目的是孩子,照顾孩子需要两个人的努力。
但是还有一个比孩子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要通过婚姻关系,去增加自己的“可爱度”,也就是loveliness. “Lovely”这个词在这里并不是小孩那种聪明可爱,而是“值得被爱”的意思。
说白了,就是一个结了婚的人,会慢慢变得不那么自私了。他学着去爱别人,自己也就变得更加值得被爱,他就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
归根结底,契约体制的出发点,就是爱比自私更有价值。做事永远都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那种生活其实没什么意思,搞不好还是个自我窒息的过程。学会爱别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评论
一个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的王智波和李长洪发表的一篇经济学论文,叫《好男人都结婚了吗?—我国男性工资婚姻溢价形成机制》。这篇文章使用统计方法,把各种可能的相关因素 —— 比如说年龄之类 —— 都排除在外,发现处在婚姻状态的男性,比没有处在婚姻状态的男性,工资高了6.8%。
肯定是挣钱多的人才能找到老婆 —— 而这个研究恰恰就是说不是这样。事实上,结婚三年以内的男性并没有这个工资溢价,是三年以后,处于婚姻状态的时间越长,男性的工资越高。研究者甚至发现,这个溢价不能用“结婚以后有人照顾自己”解释,也不能用“男人结婚以后责任感更强”解释。
真正左右这个溢价的,是他妻子的素质。研究者的结论是一位高收入和高学历的妻子,对丈夫有个“相夫效应” —— 说白了就是男人跟她结婚以后,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了,所以才获得了更高的收入。所以不是好男人都结婚了,而是结了婚才变成好男人。
这是经济学家搞的统计研究,只能使用可观测的变量,所以谈的都是收入、学历这些“硬指标”。但即便如此,也可以认为,这个研究说的其实就是布鲁克斯说的那个“婚姻的更高的目的”。
由此得到
这个“契约体制”并不仅仅是一种婚姻观,对任何严肃的事业都是如此 —— 得有点“commitment”,也就是讲讲承诺和献身。整天问自己喜欢什么,永远都在做选择,没有长性,这种生活其实并不愉快。自己亲手创造一个更好的关系,一个更好的事业,乃至一个更好的自己,这种成就才最值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