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兔君
1万小时定律?刻意练习?它们到底有何异同,为何争论不休?
在提升自己技能、不断精进的路上,选择最适方法尤为重要。
一、先认识“1万小时定律”和“刻意练习”
1万小时定律:
《异类》中提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格拉德威尔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中提道:“刻意练习的核心观点是,那些处于中上水平的人们拥有一种较强的长时工作记忆”。——艾利克森
在这里不得不把成甲老师观点搬出来,个人认为此观点更易理解。
“刻意练习最关键的还不是掌握具体的临界知识,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能力。”——成甲
无论这些概念如何定义,关键是合理解读。
当然,每个人的心理表征不同,看待事物、问题、概念的观点也不同,那么彼此交换观点的过程,也就是互相学习的过程。
二、举例论证两者关系
大家通过此文《临界知识——走进你不了解的生物圈》已经粗略了解了一些来自生物领域的有趣观点,这里和大家继续分享一些原理,希望通过这些让大家更了解自己、更了解科学、更了解认知里你的世界。
从DNA到蛋白质的过程中,惊现“1万小时定律”和“刻意练习”之间的关系。
1.DNA与蛋白质
DNA——认知的根源
大家对DNA应该还不算陌生,因为刑侦片中的法医总要进行DNA鉴定,知道它是遗传物质可以分辨身份,可是到底是如何分辨的呢?
这就要从它的结构入手了,过多的科普会让读者无趣乏味。直接上图,简单直观。
DNA——由两条链反向平行盘绕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
将其展成平面,大家可以看到是A和T配对、C与G配对,将两条平行链连接起来的分子,只需要记得它叫做“碱基”,我们的遗传信息全部来源于每条链上ATCG的排列顺序,这就是“根源”——这就是DNA鉴定比对的根源,这就是我们每个人为什么各不相同的根源,这就是形成两栖、爬行、哺乳动物的根源,这就是物种多样性的根源。
蛋白质——心理表征
蛋白质(protein)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机体提供能量。人们几乎每天都在摄入蛋白质,植物蛋白动物蛋白。
要知道你的皮肤、肌肉、器官,你的一切都是蛋白质的参与才会存在。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聚合在一起形成一条链,链进行多角度折叠形成了蛋白,因为折叠的角度、距离、结合程度等等一切微小差异都能够导致蛋白形态的不同,所以五脏才是不同的结构形态,所以大脑和小肠才会如此的不同。
图解(从左到右):氨基酸——肽链——折叠、聚合——蛋白质。
2.从DNA到蛋白质过程就是元认知升级的过程
图中(1)到(2)的过程是,原来的DNA要经过复制成为新的DNA,但原来的和新的碱基序列是一模一样的,之前我们提到,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这物种的不同,决定着物种的进化。这个过程没有升级为另一种DNA,可是它又没有静止。
这就像1万小时定律那样,不停的复制,不停的机械练习,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看似没有停下努力的脚步,可是没有迭代、没有更新,只是这样复制着。就像小蜥蜴的DNA如此复制,无论多久,是根本不会变成大恐龙的,所以最后还是一只小蜥蜴,所以我们练习了1万小时后,依然还是停留在最初的认知。
可是,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就不一样了,如图(3)。当新的DNA在复制的时候,此时有新的物质A加入,打破了原来重复的过程,这些物质自己形成了一条新链,当然,它复制的模板来自于原来的DNA却又不同于它。这条新链,不甘平庸,不断探索,又募集到了新的物质B,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折叠最终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蛋白质。
这很像刻意练习的过程,树立清晰目标,向着一个方向努力奔走,走的每一步都不断创新、吸取知识。每一次的改变都会反馈,随后进行调整优化,每次不同心理表征的输出,都有它特别的价值与意义。
三、争论的根本:不是为了驳倒,而是进步
蛋白质的产生离不开DNA的复制,就像刻意练习需要有目的的重复训练;DNA复制的最终结果是产生蛋白质发挥功能,就像1万小时定律最终的输出也是为了证明成长。
方法论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人们想借助于前人的经验使自己走的更快。观点这个词,可推翻、推断、推论、推理或推进,无论是哪种,都是人们进步的痕迹。争论的出现不适为了驳倒,而是为了进步。
无论是1万小时定律,还是刻意练习,亦或是其它各种理论,最终——它们的存在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够找到最适的方法,合理运用,成就自我。
生命科学——是一个永不完结的话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