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是刚入职的初中数学老师,开学第一节课,她穿着鲜艳的衣服早早来到教室,用花花绿绿的彩色粉笔把黑板装饰了一番。上课铃响了,刘老师开始上课,她跟大家说:为了配合课本后面章节的学习,我们先暂时跳过前面两章,从第三章开始学习,现在开始学习第三章第一节‘二元一次方程’。刘老师一说完,下面就有学生窃窃私语:怎么从中间开始讲起呢?在整个上课过程中,由于准备的内容较多,怕讲不完,刘老师的语速非常快。在看到两个学生发呆的时候,她很生气地训斥他们,学生表示她讲的内容都学过了,已经会了,她回答道:老师讲什么你就听什么。刘老师也会提问,但是不等学生思考回答,她自己就把答案告诉了学生。离下课还有十分钟的时候,刘老师就讲完了所有的内容,她只能尴尬地站在讲台上直到下课。
问题:
(1)结合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相关理论,分析刘老师的教学行为。
(2)结合教师职业心理特征中教学行为特征的相关知识,对刘老师的教学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
(1)刘老师的教学行为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开学第一节课,刘老师跳过前面两章内容从第三章开始讲起,没有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也没有使学生有所准备,致使学生产生了疑惑,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良。
刘老师的教学行为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培养,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刘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有两个学生表示她讲的内容都学过了,但刘老师并未理会,未能全面了解学生,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2)刘老师的教学行为不正确,任务取向不明确。如穿着鲜艳的衣服、用彩色粉笔装饰黑板,这些对教学活动毫无用处,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刘老师的教学方法不灵活、很单一。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采用语言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刘老师的教学缺乏启发性。刘老师在提问学生时,不等学生思考就把答案告诉学生,她没有对学生做到适当的启发。
刘老师的教学缺乏参与性。课堂上出现学生发呆的情况,说明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还对学生说‚老师讲什么你就听什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没有让班上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刘老师没有做到及时评估教学效果,即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案例中,刘老师只是一味地快速讲解,最终造成了离下课还有 10 分钟,就讲解完所有内容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