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问:“是谁?”
“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咀撑渡船的孙女儿。”
“你在这里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再读《边城》,印象最深的仍然是翠翠和傩送二老的初次见面和对话。翠翠的青春无邪,傩送的刚健雄武,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茶峒仿佛是旧中国的淤泥中长出的莲花,而翠翠就是莲花上那粒最闪耀的莲子。苏诗云: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那个两人初次相遇的夜晚,一定是“露为风味月为香”的吧。
想起了好多年前热播的电视剧《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想起了我们教育小孩子时常说的“不要拿陌生人的东西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更不要告诉陌生人你的名字家庭住址等一切个人信息。”再想想翠翠,难道我们不该感到汗颜么?不是批判我们教育的方法不对,作为父母的不得已而为之,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现状。这个社会的土壤,估计再也培养不出像翠翠那样坦率纯真的人了吧。
翠翠的纯真,表现在毫不设防的心灵,表现在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表现在傩送的一晚歌声让她飞起来的梦境中。而翠翠的爱情,也同样在那样的歌声中走向了毁灭。傩送和天保的协议,爷爷在这中间斡旋造成的误会和曲解,天保之死,爷爷之死,傩送出走,这一系列的事件,不仅摧毁了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家,也强烈的震撼了翠翠那颗敏感纯真的心灵。小说结尾,并没有交代傩送和翠翠最后的结局,但我想,天保之死已经成为横亘在两人之间的一根刺,幸福美满也成为了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
傩送与翠翠的几次相遇都发生在当地盛大的节日——端午日当天。这是作者刻意为之吧。端午日本是一个怀念先人,慎终追远的日子,而翠翠与傩送在这天相遇,是不是已经暗示了两人的悲剧结局呢。作品对端午日那天赛龙舟的场面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端午日在作品中也成为了一条行文的线索,一个永恒的意象。
2015年,我去到了沈从文先生的故乡——湘西凤凰古城并游览了他的故居。一路上的出租车司机很是热情,我们的交谈愉快又舒心。我不禁想起了翠翠那朦胧又熟悉的倩影,耳边又一次传来翠翠那清脆的回声:
“我是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