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冷知识:有两个民族不惧远行,是哪两个呢?
很多人一听觉得这算是个问题?
不惧远行似乎的确很抽象,因为它不像勇敢、坚强、智慧这些词更令人印象深刻,但在它背后,却实实在在是这些词的化身或缩影。
我们害怕远行吗?尽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肯定不怕的呀,但是冷静下来,似乎答案又如此明显。
是的,相当数量的人,会慢慢承认,自己惧怕远行,因为脆弱,因为不确定性,因为羁绊,因为种种,因为骨子里我们依恋安全感和确定性,这是我们多数人生存的土壤。
而世界上这两个不惧远行的民族,一个叫犹太人,另外一个叫吉普赛人。
这两个民族从来都不愁生活,因为他们中很多人会很天然的从事贸易,所以从小就带着孩子游历更多的地方,流浪似乎成了他们的宿命,有时是为了躲避,有时是为了谋利。
这两个民族里,犹太人更胜一筹,因为他们重视教育,懂得积累,所以,他们成为了一个聪明的代名词,所著的《塔木德》等被人们不断传阅。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见多识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可辩驳的扩大了个体生命的生活半径,好似井底之蛙跳出圆周率的恒定,走出了自己豪迈的步伐。
身边也有个别朋友是户外远行的爱好者,不断用时间精力去实践着一次次超越和丈量,他们是愉悦富足的,这种对自然的上瘾跟烟酒糖茶本质上可能一样,但结果却不可同日而语。
迁移到对孩子的教育上,多带孩子出去走走,也许比在教室里多上几节课,更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但很多人,不得不说,主动或被动的鼠目寸光,花了更多钱,得到了更多厌烦。
我们当然重视教育,即使是往前数两辈,也懂得这个理。但遗憾的是,我们普遍缺乏自我教育,也就谈不上自我救赎,自我革新,自我生产及自我创造。
我们也重视积累,但往往只着眼于财富,存款数字的大小,印证了我们安心的程度,对于马斯洛需求层级来说,我们无一幸免,但悲哀的是,仅止于此。
在少数人执着远行的时间里,更多人守着时钟过日子,不曾守望夕阳,不曾眺望日出,依靠手机活成类似僵尸一般的人物,心里非常坦然,因为同伴太多。
这不是激烈的批判,只是冷静的克制,倒也不能定义为真相,只能勉强说成事实。
好在,总有人,在不同的时间里,觉醒为自然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