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思想,反映在中医养生中,就是辨证施养。
辨证施养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养生者的身体状况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在充分考虑养生者在时间、地域、体质等差异的基础上,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辩证等辩证方法,辨别养生者的证型归属,根据养生原则和实践要点,确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然后,采用饮食、运动、针灸、药物等调养方法,补齐不足,损其有余,纠正阴阳偏盛或偏衰的状态,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实现人体健康的目的。
辨证施养的本质要求就是因时、因人、因地的“三因制宜”。
中医养生的“三因制宜“,就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遵循时令节气的变化规律,区别对待区域方位状况以及人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养生活动。
具体来说,“因时养生”原则要求人们根据一年四季的季节特点、一日之中的时辰更迭、太阳的东升西落,以及月亮的圆缺规律等,“以时为序”进行养生保健活动。
“因地养生”原则要求人们根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区域居所等不同状况,“因地而异”进行养生保健活动。
“因人养生”原则要求人们根据年龄、性别、禀赋、体质、性格,以及工作性质等不同,“因人而异”进行养生保健活动。应该说,“因人养生”最能体现中医养生的辨证施养观。就体质而言,人的个人体质不同所用养生方法就要不同。比如,经常出现五心烦热,口渴咽干,溲赤便秘,或失眠、盗汗、心悸、舌红少苔、脉数等症状者,中医辨证为“阴虚”体质,应该选用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来进行调养,而不能不分体质类型,一见虚证就盲目地使用人参、鹿茸等补品。还有,人的先天禀赋和性格不同,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各不相同。《理虚元鉴》说:“人之禀赋不同,而受病亦异。顾私己者,心肝病烧;顾大体者,心肝病多。不及情者,脾肺病少;善钟情者,脾肺病多。任浮沉者,肝肾病少;矜志节者,肝肾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