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为什么要定位?
3月29、30两日的讨论主题一直围绕“写作方向、定位、日更”这几个关键词,极为热烈地进行着。确实,一直以来受过各位老师“公众号”文章的启发,我也渐渐明白,对于一个“自媒体”来说,清楚明确的定位尤为重要。这种定向的发展可以让自己研究、输入起来更聚焦,也更容易做出深度、做出特色。
但再次回顾对话,我发现定位的意义远不止此。再从最根本的思路上探寻,我又试着解读出了至少以下三个方面“给自己定位的重大意义”:
1.为了成就自己。
小川叔说:“数据不值得拿出来做任何炫耀,也无法成为个人介绍上那闪亮的标签。”
一眼就被记住的内容极其重要。这种挖掘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成就的过程。在我们塑造个人IP的过程中,我们必定需要将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态度公开,就像笑来老师“闭门分享会”的文字稿中提到的那样:“在未来时代里面最有价值的一定是坦诚”。因此,真实的自己是怎样的?这个话题将时时刻刻等待我们探索、自问自答。
成就自己除了表现在发现自我外,最重要的当然是实现“成就”。在我看来,这种成就不仅仅是实际的“事业”贡献,还要包括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思维,我们生活质量上的自我实现。在具体的“原创与抄袭”这个话题上,“成就自己”的理念,让我有了这样的看法:被抄袭也算是一种自我成就。
我们都记得小荻老师:不介意别人盗用的态度;佩服海峰老师鼓励大家宣传自己的内容的做法;更清楚笑来老师一向地将文章全网公开后的结果。
“被盗用”在我看来有种扩大自己的价值观的作用,能促使更多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人出现。这对于后续的个人定位被认可,价值观的持续塑造其实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也会让我们更加审慎进而珍惜目前的自我定位。
当然,原创保护以及对抄袭者的惩戒我并不认为就可以忽略,相反,更健全的创作氛围是我们都期望的,我只是更愿意换个角度来看到这个现象的好处:看到自己的价值观被传播进而让自我定位更容易被巩固。
2.为了向外看,成就他人。
秋水老师说:近来我发现一个现象,为什么有些人很用心地写东西却没人看?
因为,只是限于“小我”,并不关心外界。
如果一味内观,而不向外看,不关心他人、世界、历史,那就只能是局限在小世界里。
向外探寻与验证,也是定位的一个出发点。我们是从自己与他人的关联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单纯的自我谈何定位呢?无论是自我的价值观明确,还是自我特点的明确,都是建立在周围参照物、参照人的基础上,不同的参照系所映射出的自我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向内求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向外寻找,通过观察他人、成就他人来实现自己的恰当定位。
3.差异化构成长久优势。
小川叔在那两天给了超多的经典语录,其中又让我认知被刷新的是这样一句:
标签差异性很重要!但很多人都觉得。。是不是做加法就是差异?
别人这情感,你电台加情感就是差异了?
别做梦了
差异化是建立品牌的途径之一,是品牌化最终能呈现出来的结果。成功的IP无非就是在利用稀缺和差异来形成区分他人的优势,从而让自己的课程、理念、产品在他人心里占据优势,让读者听我们的,跟随我们,进而“买”我们的,甚至模仿我们。
所以,不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又或者为了差异化带来的收益,定位对我们的发展而言,都是一步极其重要且贯穿始终的步骤。
part2 如何定位?
综上,假定目前我们都有了极为明确的共识:我们一定要在“崛起”前给自己的IP、品牌进行定位。
那么,怎样才算定位,是什么把我们从周围区分开来的呢?也因此,我们该如何定位?
这里,由于自身的理解水平以及篇幅限制,只能分别从《认同感》、《定位》这两本书中提炼出我认为的最关键的方法及概念,来说明定位问题了。
1.用“故事思维”传达品牌的价值观
“故事思维”不同于“讲故事”,它是一个计划的过程,这个过程帮助那些品牌营销人员更好地表达并且定义了一个品牌功能方面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一个品牌的根基,同时也正是这样的价值观维系了一个品牌的经久不衰”。
这里,书中介绍了一个“六C步骤”作为计划工具。
品牌故事的塑造既是自我解析,也是自我创造。我们完全可以在各个步骤之间来回往复,只要在大方向上保持前进就没有问题。
除了步骤外,书中还给了若干种形象的模型,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定位。比如,以下:
但下面这个认知,我认为对于定位的探寻过程起着方向指引的作用,即:
对品牌的喜爱程度与品牌价值观所起到的作用有很大的联系。
价值观的输出往往会被我们忽视,或者并没有明确意识到其重大意义。
我们知道自己会在输出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态度,解释自己的喜好,展示自己的成绩...却很少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价值观,进而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对应输出。
但以下可看出,从产品品牌的角度来讲,读者或者用户往往在意的是价值,在于探求能满足自我需求的东西,那么我们应该提供的,就应该是能为他们真正带来满足、带来价值感的内容。
这部分的理解很怕自己断章取义,扭曲了作者的原意,因此,尽可能给出这部分的原材料,供大家直接获取“一手灵感”。
2.到潜在客户的心智中寻找定位。
“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说到这里,我将书中接下来的结构分为:不同对象(领导者、跟随者、竞争对手)的定位策略;定位时的陷阱(取名、品牌延伸等主题);通过案例(公司定位案例、产品定位案例、国家定位案例、服务定位案例)学习定位的方法与原则这三大块。
这本书我是在“得到APP”上直接搜索“定位”,进而购买此书的电子版来阅读。因为信息获取便捷,短期内理解程度也有限,所以,这里我更想谈谈我看到的两个,我认为最重要的新认知:
1)抛弃传统,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寻找定位观念。
书中给出这样的例子:“你在七喜饮料罐里是找不到‘非可乐’的定位理念的,但你会在喝可乐的人的心智中找到它。”七喜做的事情,就是告诉软饮料消费者七喜不是什么,由此打败了对阵的其中一方:可乐类饮料。
我们或许可以试图通过“非..."的排除法,来帮助自己找到某个领域内的定位。对于产品来说,”尺寸、价格、性别、年龄“等等都可以作为用来寻找“认知空位”的搜索范围。我们可以通过类比,将自己的输出内容也看做产品,从这些角度获取“占领认知高地”的灵感。
2)“企业的实力来自产品的实力,来自产品在潜在客户心智中所占据的地位”。书中指出,领先者常犯的典型错误在于:错认为自己的产品实力产生于企业的实力。但其实,是产品在潜在客户心智中所占据的地位决定的,比如,可口可乐有实力,可口可乐公司仅仅是那一实力的代表。
在这里,虽然书中的探讨对象是企业和产品,但作为IP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逐步建立自我品牌的过程,我们也希望能把自己的“知识成果”当做产品来打磨。那么这一理念是否也有同样的借鉴意义呢?即我们需要在打磨产品的同时,也要客观地看待“自身的实力”(即把自己也看做一个企业),也要去思考自己的产品对读者、对用户来说,象征着什么心智模式?又在他们心中代表着什么形象?什么地位?
最后,也许这两本书中的两个主题表面看起来有些矛盾:从自我价值观入手来明确定位;以及通过寻找“用户”的潜在心智模式来明确定位----探寻的方向相反,思路相反。
但我理解的重点还是在于求同。其实就像教主所说的那样:我们在自我抒发的同时,要学着去体察读者、体察客观世界的需求,要去吸取更多的认知。
当我们的内心需求明确、向外探求的结果与内心的价值观也可以和平共处时,那么定位也就会自然而然呈现出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