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线索
“基本归因谬误”,这个心理学的术语告诉我们,我们更容易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为人格、品格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其所处的特殊的情境。
我们读书、学习,掌握这些新奇的名词,是为了干什么?不是为了多一些谈资,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修炼。韩愈《原毁》里写到:“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他还说:“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也就是说,古代的君子要求自己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容,现在的人则对待自己很宽容,要求别人很苛刻。我希望今天讲的“基本归因谬误”这个道理,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做到“责己也重以周,待人也轻以约”。
知识内容
1. 为什么人们要区分我们和他们?
我先来讲,人们为什么要区分我们和他们?这有两点原因。一是认知的需要,二是合作的需要。
先来说认知的需要。看到一个苹果,你会知道它是苹果,不管它是红苹果、绿苹果还是黄苹果,不管它是好苹果还是烂苹果。看到一条狗,你会知道它是狗,不管它是京巴、松狮还是藏獒,不管它是名犬,还是农村里的土狗。这就是概念的好处。同样,我们把人分成不同的人,也是为了节约认知资源。我们不是一个一个地认识人,而是对一批人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当然,这样做也有坏处,这种印象很可能是不完全正确的。
再来说合作的需要。如果你一个人特立独行,在原始部落里,你是很难生存下来的,要生存就要合作,要合作就要有集体意识。在小团体内部,人们是愿意合作,愿意奉献的。在讨论人性的时候,读者朋友们激烈地辩论,人之初,性本善呢,还是性本恶呢?其实都对,也都不对。利己是人的天性,但利他也是人的天性。
由于认知的需要和合作的需要,人们本能地会区分我们和他们。你自己再想想,是不是这回事。是不是有了他们,才有我们?欧洲的概念是怎么形成的?是因为从欧亚大草原上过来了蒙古骑兵,所以欧洲人才会团结在一起。中国人的概念是怎么形成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抗日战争,日本人来了,我们才痛切地感到,我们是一群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抗战守土之责”。所以,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要想让世界人民大团结,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是外星人入侵。那时候,我们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大家都是我们。同理,要是想让北大的同学们更团结,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当然是隔壁有个清华啦。
2. 省察自己:你有没有犯“基本归因谬误”?
接着,我再告诉你,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其实这种差异并不存在,或者至少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这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模式中存在着一种缺陷,叫基本归因谬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我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会更多地考虑到情境的因素,但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就会更多地归因于别人的本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上班迟到了,老板批评你,你会怎么解释?你会说,今天地铁的安检排队太长了,今天经过长安街的时候遇到了交通管制,我起得晚是因为闹钟没有电池了。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你会从情境中找原因。但是,如果你的手下迟到了,你批评他的时候会怎么说呢?你会批评他:从这件小事,就能看出你这个人的工作态度,你的工作态度不认真,你懒惰成性,你没有责任感,你没有上进心。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你会从本性中找原因。
你看,这就是我们和他们的差异。推而广之,你会发现,当你解释“我”,或是“我们”,也就是说,当你解释自己更熟悉的那些人时,你更容易从情境中找原因,而当你去解释“他们”的时候,你更容易从本性那里找原因。哪种解释更合理?当然是情境更重要了。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再给你介绍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有两位心理学家,一位叫约翰·达利(Jones Darley),一位叫C·丹尼尔·巴特森(C. Daniel Batson),他们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实验。他们找来一批普林斯顿大学神学院的学生,然后给他们布置一个任务,让他们从学校的一个楼,到另一个楼去做个演讲。
这个实验的真正目的不是让他们去演讲,而是要看他们会不会帮助别人。在到达指定地点的途中,这些学生会碰到一个摔倒的路人。这些神学院的学生,会不会帮助一位急需帮忙的陌生人呢?
研究人员特意给这些神学院的学生布置了不同的演讲题目。一半学生是要去布道,讲“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这是《新约》里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受了重伤,躺在路边。有祭司和利未人路过,都不管不问,只有一个撒马利亚人把他送回了旅店。要知道,撒马利亚人跟犹太人一直是不和的。你看,这个故事很鸡汤吧,非常契合学生路上遇到的情景。另一半学生的演讲题目就很世俗了。研究人员让他们去讲讲,神学院的学生毕业之后该怎么找工作。你觉得这两组学生中,哪一组的学生更愿意帮助陌生人呢?
答案是没有差别。研究人员还给不同的学生规定了不同的时间,有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赶到另一栋楼里的会场,有的学生则快要迟到了。你觉得哪一组的学生更愿意帮助陌生人?
已经迟到的学生里,只有10%帮了这位陌生人。有充分时间的学生里,60%都会停下来,帮助这位陌生人。所以你看,能够最准确地预测人们行为的因素,不是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信仰什么样的宗教、什么样的性格。唯一能可靠地解释他们行为的变量是:他们到底有多少时间?
讲完这个实验,我再来总结一下。人的行为往往不是由本性决定的,而是由情境决定的,但我们在不熟悉别人的情境时,就会一下子跳到对他们的本性的判断。所以,我们很容易低估一个群体内部成员的差异,高估“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我们总觉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原因。很不幸,这可能会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就是说,我们猜忌他们,他们同样猜忌我们,这个梁子就结下,打不开了。
3. 感悟:不要轻易考验人性
说到这里,我再多说两句。我想再跟你讨论一下,既然我们跟别人接触之后,也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其实不大,但为什么在遇到我们和他们的矛盾时,我们还是会不自觉地让情绪做主呢?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人类有一个习惯,我们不喜欢漂移不定的道理。我们希望因果关系是明确的、清晰的、不变的。这样,我们才有规律可循,我们才会觉得心里踏实。但事实上,真相确实是漂移不定的。不是说好人就不会做坏事,遇到诱惑,圣人一样会动摇,遇到打击,勇士一样会崩溃,也不是说坏人就不会干好事,恶贯满盈的纳粹战犯,可能在家里是个好先生、好父亲。我最喜欢讲的一句话是,人性从来都是在幽明之间的。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是在中间的灰色地带。不要轻易去考验人性,因为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