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开学以来,孩子的作业明显减少了很多,因为孩子本身写作业比较积极,所以每天的作业基本都会在托管完成,回家几乎没有作业,每天都可以放松地各种玩。
“双减”以后,要说孩子自身有什么变化,也有两点:第一就是,孩子跟我说她又喜欢学习了;第二就是,写作业更加积极了。我想这两点足以反应孩子在学习的态度上大的转变。
我以为其他孩子应该也会体验到这种放松和快乐,专注于做一些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虽然周末可能会有很多父母给孩子们报各种兴趣班,但最起码每天放学后可以得到稍许的放松。可结果完全不是这样。
前几天老师让发背诵视频,因为第一天很多孩子发的都比较晚,于是第二天老师通知需在八点前完成发送视频,结果班级群里有很多孩子家长都请假说:“孩子有课,要晚点发。”而这些上课的孩子有的甚至要上到九点半以至十点,其中包括老师经常点名的被定义为差生的孩子。
后来,我才了解到原来周六日不能办补习班了,转战到周一到周五了,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我实在不明白这些孩子每天要上课上到那么晚到底在学什么?把孩子扔到补习班,孩子就能变优秀吗?我看到的事实是没有变化,差生依然是差生。补习班满足的只是减少父母的焦虑。减不掉父母的焦虑,“双减”就是一纸空谈。
不仅仅是其他的父母,我们也不例外。没有双减以前,尤其是小学生的父母每天都可以通过孩子的作业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掌握程度以及出现的状况,对父母来说“作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颗定心丸,吃了这颗“定心丸”,不论孩子学好学不好,反正自己是安心了。“双减”以后,没了作业,但考试还在,于是,父母们开始不安了,担心别家孩子做课外习题,自家孩子没做会落下;担心别家孩子报班,自己孩子没报会跟不上……总之,父母会有很多的担心,但是,这些担心仅仅是父母的,父母不去学习成长如何自我化解,自我负责,却把所有的担心扔给孩子,让孩子来承担。要知道,父母越担心孩子哪方面,孩子哪方面越不行,因为孩子承接了你的担心,承接了你认为不给孩子报补习班孩子就不行的信念啊。最后,花了钱,孩子的学习不但没有变化,而且使孩子身心俱疲,没了时间思考与玩耍,只能越上越倒退。
同时,也从侧面也反应出父母对孩子的不负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绝不是靠上补习班上出来的,而是来源于活生生的生活。那就是在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龄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这种陪伴包括看见孩子的感受,各种亲子游戏,通过旅游让孩子感受世界等等。说白了就是在父母的陪伴下让孩子感受爱,体验生活。
不论是与孩子的相处方式还是具备远大的格局,都是需要父母花费心力不断学习成长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父母们更愿走“捷径”。父母们自以为的“捷径”反而使孩子的路越走越远。
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不是最完美的,“双减”也只能治标不治本,对于成长型父母这真的是一个好政策,对于只看重当前利益的父母来说不仅没有用,相反,在他们看来又多了一块“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