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二字,大约是最浪漫的地理名词了,白乐天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寥寥数笔,怕不是把江南以外的文艺青年勾的愁肠百转,魂牵梦萦。
江南,若以狭义的地理概念而言,那大概就是长江以南中下游地区,涵盖今天的江浙沪大片;若以广义的气候概念而言,怕不是长江以南都算江南了,四季分明,潮湿多雨,大约都算是江南地区;这样说来,怕不是从天府之国到东海之滨都在其内了。
但是我个人觉得,若要划分江南,其实也很简单,但凡吃米饭的人口覆盖区,都算,你看,吃货就是如此简单粗暴;这样的区分方法我想大约也是有很多人是同意的。
刚说到江南四季分明,潮湿多雨,盖因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雨水很多;中游地区,山地丘陵较多,排水不畅,尤其在八百里洞庭的湖南,局部小气候显得尤为明显。至今还记得《岳阳楼记》之中“淫雨霏霏,连绵不开”的句子,可见潮湿多雨并不是随口而说,你们肯定记得每年夏天都要去武大看海的段子,哈哈哈。
雨水多,水气足的气候条件,必然要在饮食习惯上有所反映,当然咯,我铺垫这么多难道是要和你们谈什么川湘地区气候饮食考嘛,那是要写死人的好嘛;写这么多是因为晚上罪恶地吃了一大盆小炒肉,于是忍不住想把之前没写完的文章继续写下去,文章也要讲就合情合理嘛。
气候湿润,饮食麻辣,造就川湘辛辣饮食习性;四川的麻辣火锅,口味川菜横行天下;湖南的主席家乡菜也是四处开花,在上海街头,再破的川菜馆湘菜馆只要各自看家菜能拿得出手,那在上海自然立足无虞。
湘菜的看家菜自然以小炒肉为典型代表;不过小炒肉这菜名,在湖南当地是不这么叫的,本地人几乎都只把这道菜称为:辣椒炒肉。对,你并没看错;哈哈哈,好朴实的菜名,完全对的上食材成分啊;小炒肉这菜名,反而是走出去的湖南人叫出来的;以一个“小”字冠以开头,倒反而显得菜名小家碧玉,婉约精致。依稀记得早年《宰相刘罗锅》里,假冒乾隆在镇江,得一女子伺候,小炒肉是这西贝皇帝最爱,于是在我心里,这菜竟多了一份香艳,哈。
如今考据小炒肉最早发端于什么时候,已然不可考,但是如果要要说清楚,一份好吃的小炒肉,究竟是什么料,怎么个正宗的做法,自然是没有问题的。首先小炒肉最主要的主辅食材分别是辣椒和肉;小炒肉并非宫廷菜,所以用料没有正宗一说,普遍看来,小炒肉的辣椒一定不能用肉厚汁多的菜椒,最佳应该是细长尖椒,有辣味;小炒肉的肉,问过长沙的朋友,据说要宁乡花猪肉,半肥半瘦,其实就是不错的五花肉;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写“...小炒肉用后臀...”,可见肉用的还是比较讲究的。
烹饪方法,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有一条比较重要的就是最好不要下油锅煸肉,大火下,干锅下肉,以大火逼出肉自身的油脂最佳,然后再下青椒,下其他配料;小炒肉是快手菜,大火菜,所有食材在大锅里,以大火急催,下料快,起锅快,对火候要求非常高。所以有靠谱的湘菜馆,在馆子里吃,是最佳的选择;当然在家里天然气或液化气灶头,火开到最大,大约也能烧出8,9分的味道来。
上海这么多年,来来往往无数湘菜馆,但凡能以一道小炒肉搞定食客的,自然会口口相传,拥趸无数;川湘菜里,唯有此菜最下饭;依稀记得若干年前五角场有一新开湘菜馆,开张试菜,一道小炒肉惊艳无数,据说,所用猪肉,乃是有名的两头乌;故有此味;自此常常在此蹲点;后来关张,居然再也没有吃到好吃的小炒肉了;呜呼!
文末,附上关于小炒肉一则清人所写关于小炒肉与年羹尧的典故,以飨众位吃货:
《归田琐记·小炒肉》原文:
忆在京中闻一故事云:年羹尧由大将军贬为杭州将军后,姬妾皆星散。有杭州秀才,适得其姬,闻系年府专司饮馔者。自云但专管小炒肉一味,凡将军每饭,必于前一日呈进食单,若点到小炒肉,则我须忙得半日,但数月不过一二次,他手所不能办,他事亦不相关也。
秀才曰:何不为我一试之?姬哂曰:酸秀才,谈何容易,府中一盘肉,须一只肥猪,任我择其最精处一块用之。今君家每市肉,率以斤计,从何下手?秀才为之嗒然。
一日,秀才喜,告姬曰:此村中每年有赛神会,每会例用一猪,今年系我值首,此一猪应归我处分,卿可以奏技矣。姬诺之。届期,果抬一全猪回,姬诧曰:我在府中所用系活猪,若已死者,则味当大减。今无奈何,姑试之。乃勉强割取一块,自入厨下,令秀才先在房中煮酒以待。久之,捧进一碟,嘱秀才先尝之,而仍至厨下,摒挡杂物。
少顷入房,见秀才委顿于地,仅一息奄奄,细察之,肉已入喉,并舌皆吞下矣。按吾乡俗谚,有每尝美味者,必先将舌头用线羁住,即此故事所由来也。闻者盖无不发一大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