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这本书,早就如雷贯耳,心向往之,耐何一直都缺一个契机,这个十一,终于找到这个机会,静心拜读梭罗大神的书。
梭罗生活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离康科德镇1.5英里的一处郊外,借助山林和土地湖泊,在那过着自给自足,清心寡欲,离尘隐居的生活。他用一把斧子、一把铁铲、一把刀、一驾手推车,就启动了自己的生活。林子里到处有现成的造房子原材料,树木,树皮,藤蔓,以粗壮的树干为立柱,劈开削平的木板当墙,树皮当屋顶,藤蔓做铰链。所需不过是八英尺长,六英尺宽,几英尺高的容身之所。在深山里生活,人最基本的需求不过是食与住,简单的住所只需要就地取材,花上几天时间就可以造出一个舒适的住所。食物是所有动物生存的第一条件,而对于仅仅为了生存来说,所需其实很少,只需一些玉米、小麦、土豆,这些既容易种,收成又较高的作物,一年之中仅仅需要劳动六周,就足够生活开支。照这样计算,也就是一周只需要工作一天,余下的时间全部都可以用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周工作一天,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然而,我们今天的人们为什么一年到头如此忙碌,连父母孩子都见不了几次,生活却依然没有比这位大贤好多少呢?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欲望都越来越多,有了房子,还想要更大的房;有了车,还想要更豪的车;有了工作,却还想要更理想的工作,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却又不想去改变,呆在原地踏步,得过且过混日子。于是,一毕业,就开始负着太重的包袱前行,就像驮着重重的壳的蜗牛,我们甚至比不上蜗失,蜗牛背着的是自己的房子,累了困了就缩进去休息了。
当我们把欲望减少,减到只取生活必需时,我们的生活就能够大为改观。人真正的自由,并不是你有花不完的钱,(当然这是财富自由),而是,你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你不必再为生活所需而去出卖自己的时间,这一点,梭罗经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不必很有钱,也能很自由。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取舍。如果你一直都在跟别人比较,那么,你一直都不会快乐,因为,总有人比你的房子更大漂亮,车子更豪华,物质上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如果只是降到像动物们一样,只取生存之必需,我们就可以省出很多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阅读、思考,会友,与先贤神交,与鸿儒相交。根本不必要花那么大的代价,来做一些本末倒置的事情。“奥林匹斯山到处都有,但能悟出个中奥妙之人却屈指可数。”梭罗如是说。佛陀也说过“一念一世界”,同样的一件事,有的人看到的是灭顶之灾,而有的人却能看到大机会。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做减法,减少自己的欲望,我发现,很多时候,痛苦的来源,正是欲望,当欲望太多,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因为自己无法达成而会感到痛苦,这个时候,只需要做一做减法,诚实地问自己,这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吗?如果没有,我的生活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吗?很神奇,每当这样问自己以后,原来想要买的物品,已变得不再是必需。比如之前自己想买一个微型投影仪,原来想着这个投影仪很方便,可以在房里看,也可以在厅里看,还可以回乡下的时候带回去看,出去旅行也可以看,但问过自己之后,我最终是没有买。其一,家里有一台大电视了,有一台电脑,还有很多台手机,里面什么都可以看,况且自己根本就没有怎么看电视,一个月都看不了几次,买回来有何意义呢?至于回乡下,一年也才回去那么三四趟。长途旅游?一年估计也就一次,比如今年,一次还没有。所以这个刚需不够刚。
几年前,买房子的时候,我把每个房间都布置了一张床,心想着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夫人的兄弟姐妹会过来住上一两天什么的,然而,时间过去了五年,其间,只有新居入伙的时候他们来住过,后来就没有来过了,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自己过得舒适的地方。于是,那个房间的床一直在空着了。在今年上半年,我终于下了决心,把那间房变成书房,经过一周的准备,卖掉床,买回书架,就弄成了一个很舒适的书房,有自己一进去就想读书写字的氛围,这个就是刚需。
同样,我们在网上购买的课程,很多时候其实不是“饿”,而是"馋",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是真正需要,用以提升自己的,另一个则是自己以为会用到,于是买回来囤在那里,等什么时候有空,心情恰如其分时,就去学习吧。其实,这课程从买入的那一刻,就是一个闲置物品了。就像很多女同胞买衣服一样,穿完一次后,那衣服的命运就那样了,剩下的时光都在衣柜的某个角落里呆着,直到女主人下一次大清除的时候才有可能见到阳光。
家里常常丢无用的东西,就会越丢越简洁空旷,心情也越丢越愉快,当我们屋子里,以及自己的精神家园里,多余的东西丢得干干净净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活一直很美好。
常给自己的欲望做减法,重新遇见生活的美,简洁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