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公元前536年一公元前448年),春秋末期越国大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被史学界称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经营之神、商家鼻祖,被中国民间恭奉为“文财神”。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后自号陶朱公。
之前说最古老行业的时候,在讲到“渔业”时,知道范蠡写过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著《养鱼经》//www.greatytc.com/p/0b9ff15102e3
在讲到“陶瓷业”时,知道“陶朱公”范蠡是陶瓷业祖师//www.greatytc.com/p/c0fafe69e75c
今天我再细读《范蠡传》,决定把新知写下来,让更多的人从范蠡这个人物的身上吸取营养……
慢慢读,慢慢写,所以不知分几天来写完范蠡这个人物,只希望能有所得。
1
遗腹子范少伯
范蠡,是公元前497年,范少伯决定离开楚国,随文种入越时才改的名字。蠡者,圣虫,也是很不起眼的小虫子。
范蠡决心效命于越的时候,正是二十岁。
范蠡的父亲范诚春秋末期楚国宛县三户寨人,世代以农耕、渔猎为生。范氏祖辈家贫,人丁不旺,常受人欺辱。
范诚从小喜好舞刀弄棒,加上身高体壮,英武逼人,家中难堪的境遇才有所改观。正因如此,每逢楚国发生大的战争,范诚就被征召参战,征战结束,便再回原地,该干啥继续干啥,官府酌情给点补偿或奖励。
公元前519年,吴国进军楚国,范诚第三次出征大战,结果楚军溃败,在慌乱的逃跑中,范诚救下了百里良。两人志同道合,刚巧同庚,都是24岁,于是结成生死弟兄。
两人不同路,分手之际,百里良推荐范诚去投靠他的至交辛研,人称计倪。
范诚日夜兼程赶回家里,颗粒无收,老母雍氏、妻子薛氏、儿子范伯三人每日以野菜稀饭果腹。
次年秋,家里没有谷种可种,靠渔猎无法维持生活。范诚便去投奔了计倪。不巧的是,当时正是辛氏家族内部权力斗争最激烈的时候,范诚因为掩护计倪出逃而丧命。临终时,范诚托计倪照顾他的家人。
计倪找到范诚家附近,在寨湾湖搭建茅屋住了下来。
公元前517年四月初七,范诚的妻子薛氏又生下一子。出生时孩子虎头虎脑,十分可爱,只是一声不哭。家人好不着急,却又无计可施。直到满月的那一天,他才第一次发表了“出世宣言”。
薛氏此时还不知道丈夫已经不在人世,只知道寨湾湖边有个叫计倪的人一直在帮助他们家,而且他是个学识广博的高人。她托人请这位高人给孩子起名,此后这个男孩便有了一个名字—一范少伯。
计倪在起这个名字的时候,自然想到了范家的大儿子范伯。算来他有八岁多了,懂事又勤奋,因父亲不在家,所以小小年纪便过早承担了许多本不该他来做的劳动。
计倪很感慨,便请人在茅草房旁边扩建了两间木屋,开馆讲学。范家老大范伯是他的第一个学生。
范伯很聪明,对老师所授之课不仅能背诵如流,还能讲出些道理来。只因家务太重,所学终究有限。
一晃又过了五年,范诚离家六年未归,早让老母雍氏和妻子薛氏起疑。在她们的再三询问之下,计倪终于说出了范诚已死的实情。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雍氏一命呜呼。一个半月后,薛氏又投湖自尽。这样一来,范伯和弟弟范少伯便成了孤儿。当时范伯十四岁,为撑起一个家庭,他失学了。
范少伯正好到了启蒙的年龄,但他愣头愣脑的,远不如哥哥聪明,对老师所讲的知识也毫无兴趣。相反,他特别喜欢捞鱼、打猎、放牛,一有伙伴相邀,便弃学而往。
计倪想:这孩子不是大愚,就是大智,不可用教常人的方式和内容教他。此后,计倪便常带几个学生在湖滨、山林之中,一边捕鱼、打猎、耕作,一边传授知识。谁也不曾预见,在类似游学的活动中,会培养出一个济世良才、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