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作为嘉宾,我参加了一个父母课堂的分享会,其中关于学习和游戏,有2个话题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共鸣。一是孩子不爱学习,家长如何引导?二是孩子迷恋手机、IPAD游戏,怎么办?当时活动现场就有家长问我:“你家小孩平时爱玩手机吗?”我很自然的回答她“不玩啊!”家长一脸惊讶,紧接着追问“你是怎么教孩子的?” “怎么教孩子不玩手机的?”今天一篇小文,给各位宝爸宝妈分享一下自己在儿童心理成长领域的学习与实践心得。
1、 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手机、IPAD?
孩子喜欢玩的是手机和IPAD吗?不!当手机、IPAD在孩子们手上,细心的父母一定有经验,孩子最多的是在玩上面的游戏,所以,孩子不是爱玩手机、玩IPAD,他真正爱玩的是上面的游戏。
孩子爱玩手机、IPAD的源头在哪里?再想一想,手机和IPAD是怎样走进孩子的生活的?当他还是BB时,你是否经常用手机给他播放音乐或故事听?在他长大的过程里,你是否经常用手机随手记录下他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当他上幼儿园、上小学了,手机更成为你随时随地在孩子面前拿出来和班级老师、家长沟通的必备工具。而且手机对于你自己来说,也几乎成了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的亲密伙伴。所以,孩子在这样耳濡目染的交互式电子设备的影响中长大,教他如何能不对这个从小陪伴他长大且似乎具备无限魔力的”玩具”感兴趣呢?
2、 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
我觉得有必要先界定分析一下提问家长口中所说“不爱学习”的边界。孩子是真的不爱学习吗?爱与不爱的标准是什么?
探索式学习是孩子0-6岁阶段最重要的成长内容,也是对世界建立自我认知的关键时段,可以说对于健康的孩子来说,没有孩子不爱学习的。但这里的学习是广义的,比如,通过视、听、嗅、触、味觉去感受周围身边的一切,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成人世界的语言、行为、情绪等概念,进而建构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可这些重要的学习内容,并非家长们口中所担忧的“学习”,他们说的学习其实更多的是指孩子在幼儿园、学校接受的“知识类学习”,即和传统教育相挂钩的学科类知识,比如:语数英等考试类学科。家长对孩子在这些内容学习上“不爱”的判断来源也大多是认为相比孩子玩的时间,他们投入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兴趣不高,磨磨蹭蹭需要家长催着赶着,所以才觉得孩子们不爱学习。
3.如何”变危为机”,让孩子远离手机、IPAD游戏,爱上学习?
很多家长一定有同感,手机对于现在孩子们来说,已经是学校正常学习的一个衍生渠道,不少学校老师的作业都是通过手机的渠道来布置和传递,所以不可能不让孩子触碰手机,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孩子除了正常的学校学习必需而不沉迷玩手机呢?
第一,向游戏学习,让“学科学习”好玩起来。游戏为什么好玩,孩子乐此不疲?因为游戏的设计完全符合了人类心理需求:首先,游戏都有任务,而且是由易到难的通关任务,让玩家有明确的挑战目标,刺激参与感;其次,不同关卡都会设立难度不同的目标,每一阶段的目标都是努努力够得到的,刺激求胜欲;然后,游戏都会有阶段性的奖励回馈,满足自我成就感的需要,实现自我驱动。因此,家长可以这样效仿:
1) 帮助孩子将学习的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让孩子明白每个小任务具体要做的事情,要求清晰化。
2) 帮助孩子一起制定阶段性可以够得着的小目标,让孩子产生目标驱动力。
3)设计及时的反馈或奖励,鼓励孩子继续完成后续的任务计划。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比如:老师布置要完成一段写话的作业,孩子迷茫不知道从何下手,于是拖拖拉拉一直没有完成。这时家长可以先和孩子沟通,了解一下老师对写话的内容有没有具体的说明或要求?(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必须的,家长切勿先入为主的自己理解老师的作业要求,把这项任务交给孩子,传递给他“学习是自己的事”理念。)
对于老师的具体要求,先让孩子描述,注意倾听,从中找到关键词,及时鼓励孩子对老师的作业要求记忆准确(这等于是第一关的奖励:肯定孩子)。再帮助孩子理解每个关键词怎样在写话里体现,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重述关键词的意思(这等于是第二关,引导孩子理解概念,不理解作业要求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学会题目背后的知识的,因为概念是构成知识的基础分子),这两关过了之后,就可以引导孩子在思维上构建一段可以满足老师要求的语句,有明确要求的语言组织对低龄学童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家长在孩子想不起完整的表达时,可以给予一些词语上的小提示,并且记得在孩子能接上继续表达时,及时给予其努力的肯定和表扬,并帮助孩子重复多几遍加强对内容表达的记忆,进一步提升自我成就感。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就这样一项作业任务,和孩子后续做一些衍生游戏型的小练习,比如,陪孩子运动休息时,可以一边玩一边和孩子聊天,自己和孩子来比赛,就眼下正在玩的东西或运动项目,比一比看谁说的内容更多、更有趣,让游戏的形式和父母陪伴的做法增强孩子对此类学习任务的主动参与性,写话是后续写作的基础,要想孩子今后对写作产生兴趣,就要从最基础的写话兴趣练习开始正确引导和培养。
第二,对于手机、IPAD上的游戏,该不该继续给孩子玩?
原则上能不给就不给,能少玩就少玩,一是出于对孩子用眼健康的生理需要,二是让孩子回归自然,在真实的生活中玩耍学习的需要。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孩子已经养成习惯后很难自主的远离手机、IPAD,那么家长怎样做呢?
一要及时建立规则,明确孩子何时何地可以玩手机或IPAD上的游戏,同时限制玩游戏的时间,规则的建立需要和孩子共同商定,因为只有孩子认可的规则后续才有持续坚持的保证,家长可以通过一些鼓励或奖励的方式把这个规则定下来,当然也要记得“自己是孩子的榜样”,在家里在孩子能看得到的地方也尽量按照对孩子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切忌说一套做一套,对规则形成习惯的时间随孩子的年龄增大而相应增长,所以越早梳理规则越容易长久执行,家长要对孩子服从规则的时间有耐心。
二是设计更多陪伴孩子的活动或游戏项目,将孩子的空闲时间充分“玩”起来。孩子之所以会沉迷在人机对话的游戏中,源头其实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玩伴和更有意思的游戏引导,所以想要孩子渐渐远离手机游戏,家长就要多花心思为孩子在现实中安排一些他们更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比如说:远足、运动、打球、跳舞、阅读、逛博物馆、展览馆等等,可以父母家人陪伴一起,也可以帮孩子找到小伙伴一起来玩,通过带有社交性质的互动玩乐,同时满足孩子在成长中对社交能力的学习和对大脑智力的开发。
大脑科学研究表明:快乐的感觉与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有关,在孩子运动,尤其是户外运动时很容易产生大量的多巴胺,刺激孩子产生快乐的感觉,当现实中的快乐和互动需求足以满足孩子成长需要时,手机和IPAD上的虚拟游戏场景对孩子的吸引力就会慢慢消退,坚持一段时间,孩子就会逐渐摆脱对手机游戏的心理依赖了。
最后,也是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要给与孩子的“玩”以充分的理解。很多在大人眼里看来是“玩”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其实才是更有意义的学习。在学校和在教科书上能学到的知识只在人类生命发展中很少的一部分,很多人格、品质、道德上的学习必须通过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感觉而习得概念。所以,希望我的这篇分享文不仅可以帮到父母们有效引导孩子远离手游,避免成瘾,更希望有更多父母可以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玩对于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性,并能找到科学引导孩子正确玩的方法,让我们的孩子身心灵都能得到健康成长,成为他们自己。
(本文原创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