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
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的作品《摆渡人》,被英国《卫报》誉为“一本教你学会如何去爱的伟大作品”,号称是令千万读者灵魂震颤的人性救赎之作,网络上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在这里我不表明我的个人立场,仅从这部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来简要阐述我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首先奉上作品的内容简介:单亲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痛苦。
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己好像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此时,迪伦看到不远处的山坡有上一个男孩的身影。
男孩是她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他将她带离了事故现场。原来,迪伦才是事故中唯一的遇难者。崔斯坦一路保护迪伦穿越荒原将她送往天堂,自己却无法进入天堂。两人一路上已经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于是迪伦意无反顾地离开天堂,独自穿越荒原寻找自己的摆渡人,最终两人一起回归人间。
故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
首先是“荒原”,它代表的是人生中的迷茫期,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要往哪里去,孤独而脆弱,所以需要“摆渡人”的帮助与陪伴,才有可能在每一次天黑之前到达下一个“安全屋”,才有可能在最后顺利进入天堂。
其次是变化多端的天气,它折射的是人内心的映像,是个人的想法、心情、感受造就了这片荒原的景象变换,喜怒哀乐都会折射出相应的天气变化。
然后是“魔鬼”,它代表的其实是一种心魔,人最难战胜的往往是自己,心魔的存在,是要以各种威逼利诱来摧毁人本身的意志,而心魔的产生,往往来源于人自身的贪婪、自私、堕落。
再一个就是“摆渡人”,它代表着救赎,救赎他人,亦是救赎自己,有一点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味。每一个人或许都会有自己的摆渡人,也许是身边的某个人、生命中的某个过客,也可能就是自己,还可能,你恰好也是你摆渡人的摆渡人。
现在说说关于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第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现代派文学公认的先驱捷克作家卡夫卡说:“我总是企图传播某种不能言传的东西,解释某种难以解释的事情。”在小说《摆渡人》中,作者通过灵魂需要穿越荒原才能进入天堂这一意象,表达了人性不能一直迷茫、必须学会成长地哲理性思考。
第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黑格尔说过,象征一般应该由两种因素构成:“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象征的“意义的表现”的部分是一种艺术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形象,比如小说中的荒原、魔鬼、摆渡人崔斯坦等,是一种感性的存在物。而这种艺术形象,实际上已经是各自所表示的某种意义的载体——荒原,是迷茫的载体;魔鬼,是心魔的载体;摆渡人,是救赎的载体……
第三,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意象本质上是以表达哲理为目的的“表意之象”,由于意象的设计要与所表之“意”取得对应,所以生活中的客观物象原本的样子便被打破,从而形成奇辟荒诞的形象形态。所以严格来说它已经不属于客观对应物,而是一种“人心营构之象”。小说中这种主观性主要表现在,荒原的天气会随人的心态变化而变化,世界怎么样全在于自己的内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以象征性为主要特征的作品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往往具有多义性,已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象之象”。对于这部小说评价的两极分化现象,也只能做如是解释了吧。
形式上崔斯坦才是迪伦的摆渡人,而精神上,两人其实互为彼此的摆渡人——我与你穿越人世在荒原相遇,你拯救我的灵魂,而我救赎你的人性,如果你我真的存在,那是因为我们彼此需要。
这个故事总的来说,是作者企图用文字意象来解释某些难以言传或解释的事情,化用司汤达《红与黑》中的自述:我从人间来,要往天堂去,正路过荒原……
<完>
文/岁岁有乔木
2017.05.14
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