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注意力在哪里,钱就流向哪里。”这是互联网经济的真谛。
在web1.0和web2.0时代,各个产品也是使劲浑身解数抢占用户注意力的,不过那是强制性的:各种弹出广告满屏乱飞;强制用户注册才能进一步访问网站;通过“隐藏的按钮”(如,在整个网页提前加载一个点击事件),任意点击网页一处,就跳转到新的网站。
在移动端兴起的初期,抢占用户的注意力,不再像以前一般野蛮暴力,而是通过各种首页、排行榜、推荐、精选,为用户主动筛选内容,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编辑强推的内容上。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是,进入一个产品后,它的轮播图(也叫banner)吸引了一般以上的用户注意力,也因此,这块区域成了“香饽饽”,从公司内部的项目组,到外界的广告商,在这里投入的精力也是最多的,可谓“寸土寸金”。臭名昭著的百度竞价排名,之所以价格如此昂贵,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今年6月,苹果公司在WWDC大会中发布全新的APP Store,此次改版迎来重大变化,核心是:大幅度减小平台对第三方内容和产品的机器干预,弱化排行榜等平台推荐内容,主动增加用户在APP Store中的权重。巧合的是,在WWDC的前后几个月,今日头条等各个现象级的产品,也把“关注”放在产品内容的第一位,取代了之前的“推荐”。再看看去年下半年兴起的视频直播平台,各种“网红”日进斗金。由此可见,用户自发关注或生产的内容,在产品中占据了主要位置,取代了原来的“主编推荐模式”。
用户通过各种方式生成内容,从而带动平台活跃度;主要来说,有以下2种方式:
01用户评论:通过真实的评论,反映产品的真实情况
iOS 11是苹果公司最新发布的移动端系统,其中变化最大的是App Store的界面。其他方面先不谈,有这个几个变化值得关注:其一,取消主导航中的“精品推荐”与“排行榜”两个Tab,排行榜由原来的一级导航变为二级导航,且只保留了“付费排行”与“免费排行”,其他一律取消;其二,大面积采用卡片样式,让用户对产品有更直接的印象;其三,在单个产品的详情页中,评论所占界面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几乎达到了90%以上。
排行榜的变化,一方面是为了遏制越来越严重的“刷榜单”现象;另一方面,是给产品以公平的展示机会,至少在视觉上不会让用户觉得App Store对“某些产品”有所偏爱,给它们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而用户评论在界面中的比例大幅度增加,说明苹果公司再次回归到“以用户体验为准”的信条中来;毕竟,相比于刷单刷出来的排行榜,用户更加信任其他用户亲自使用后作出的评价,这对他们更加参考意义;对于开发产品的第三方公司而言,这也更加利于他们吸引更多用户,获得更多真实的用户体验,从而促进产品的迭代更新。
通过用户评论来“操控”产品,这在国内也有实例。
“大众点评”是一家第三方点评平台,内容涵盖餐饮、电影、酒店、休闲娱乐等诸多领域;据估计,“大众点评”的市场估值超过180亿美元。随着“共享单车”等产业的兴起,“大众点评”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虽然目前该产品盈利模式尚不明晰,但这完全不用担心 - 其实它和国外的“亚马逊”很相似:都注重用户评价,把用户的真实体验放在第一位;亚马逊之前一直在亏损,但投资人却持续不断地投资,其股价也居高不下,这说明市场对该公司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由此可知,牢牢把握住用户,让用户说出真实的感受,“大众点评”就有着广阔的前景。
02用户参与创作:提升平台活跃度和留存的绝好方式
“今日头条”、“36氪”等信息资讯类产品,在今年下半年有了显著的变化:在“首页”中,二级导航的“关注”占据第一位,取代了原先的“推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资讯类产品的信息量非常大,之前一直将“推荐”放在首位,是保证信息的快速更迭,这和“新闻的及时性”原则是一致的。但这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用户看完即走,留存率一直比较低;为了保证产品的正常迭代,不得不插入各种广告和各种推广链接来获利,而这又造成了用户的反感。如何在广告和新闻之间取得平衡,在传统媒体时代,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问题;同样地,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早期,这个问题也比较严重。现在,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让用户主动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为此停留。
“今日头条”刚起家时,很多的内容都比较低俗,也因此被诸多传统媒体大佬看不起。然而,与传统媒体甚至门户网站相比,它的内容分发方式,使得自己在早期的资本角逐中一举领先,最终获得了如今的市场地位。不同于其他平台“统一安排记者采访、以平台名义统一发稿或转载”的方式,“今日头条”好比一个集市,其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来自用户自己的贡献。
“今日头条”允许用户以个人的名义在平台内运营,然后根据内容的阅读量来决定它们的位置,并和创造者参与分成。于是,用户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叫“受众”),还是信息的生产者(也叫“信息源”)。高密度的用户参与,使得用户群体有了“与有荣焉”的感觉,试问,谁会对自己的生产的内容不感兴趣?
把用户留在“关注”一栏中,沉淀下来,以此提高平台的活跃和留存;不仅如此,但用户提供的内容达到了一定的阅读量,还可以供广告商投放广告,并收取相应的费用(分成)。如此一来,从用户到平台,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平台提供场地,而用户成了创作的主体,从而彻底革了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的命。
用户参与也有其他的方式,例如,在淘宝和京东,用户可以去类似“淘友圈”这样的区域,参考其他人购买后的使用评价;也可以去类似“京东直播”这样的内嵌式直播平台,直接去购买主播提供的产品。
但是电商购物类的APP,其界面布局并没有根本变化,还是以强推为主。其实在国外,主页提供的产品非常少,“垂直销售”在国外很常见,具体做法就是:在热销品类中,提供1-2个产品,如果用户对它们感兴趣,进入到下一级页面,即可查看产品详情;如果用户对该商品不感兴趣,则可以查看类似的产品。国内的电商网站,目前还是处在初级的“大杂货”阶段,提供一堆产品给用户挑选。但是,随着大数据的兴起,通过对用户个人行为数据的分析,用户画像必将越来越完善,而这,也将促使电商类APP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处置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