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念」这个词句,若是你把它解释成“什么都不能想”,那试问接下来怎么面对生活呢?
既然不能用在日常生活,那佛经岂不是变成可以解释但却不能用的学问了吗?
实际上佛经中的「无念」,指的是违背养生的妄念没有了,而有助于养我身心性命的念头都还保留着呢,哪里是头恼一个念头都没有呢!
这样的解法才不会堕入顽空的陷阱之中。
佛经中其若有解释起来很矛盾的字眼,也都照这个模式去理解,便能触类旁通;生活中若有不知如何是好的矛盾,也用这个原则去判断,便能活泼权变了。
例如有人问:「我是个学佛的人,却常在安宁病房欺骗病人说“不会死”,这算不算妄语啊!」
试想,一个小小的谎,能让临死的人得到安心,让他走向更好的道路,丝毫没有违背养生的原则,这是功德一件,怎会是妄语呢!
我举个例子,好比你看到有个人被追杀,后面拿着刀子的人问你刚刚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你要老实说”有“呢?还是骗他说”没有“呢?当然要说没看到啦,这算妄语吗?当然不是,而且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呢!
或是有人问:「能不能杀蟑螂蚊子呢?」
我这样说好了,如果登隔热流行了,不杀蚊子的话会死很多人,那国家会不会派出卫生单位来杀蚊呢?当然会的,如果杀了一些害虫能保护更多人,那么这是功德一件,情有可原的。
那么家里的蚊子可不可以杀呢?
当然若是危害到健康还是要清除的,或是用些驱蚊的东西就可以把蚊子赶出屋外了。
依照这样的原则,那么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应不应该杀呢?如果留着他会使更多人的生命受害,杀了这个人等于救了很多人的生命,那么判这个人死刑非但没有过错,而且是功劳一件呢!
因此,不论一般人的生活也好、修行人的修为也好,其行事对不对、应不应该,要如何权变才算合理,都是以符不符合「养生」的原则,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有了这个认识,世上的事情,就任你活泼运用了,而不至于被死板的原则给捆绑得不知所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