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柳青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
的确,年轻时我们做出的决定意义重大,有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有的人因为决策正确青云直上,有的人因为决策失误遗憾终身。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一个机会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倾向于选择对我们有利的条件,然而有些人却做出相反的选择,他们的人生注定和别人不同。
张志远就是这样一个人,当年他是个20岁的知青,他放弃回城机会,甘愿娶31岁寡妇,在此后的40多年里他一直住在农村,这是真爱还是另有原因?
1 下乡当知青,遇上好心人
1954年张志远出生在重庆,他家境很好,又是城市户口,在那个忍饥挨饿的时代他算得上“赢在起跑线”的人。
18岁那年他响应号召到农村锻炼,他去的地方是四川南江县一个小山村,那里偏僻落后,信息闭塞,全村人都不识字,他成了村里第一个知识分子。
张志远向村民们讲述外面的世界,教他们读书认字,给他们讲历史典故,他的到来让这个死气沉沉的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
张志远和村民们打成一片,但是他也要下地干活参加劳动,他从小没有干过体力活,繁重的农活让他很吃不消。
他的邻居名叫佘林海,他比张志远大12岁,他和妻子胡庭秀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他们经常帮张志远干农活,在生活上给他提供帮助。
张志远把佘林海夫妻当亲人看,他感激这对夫妻,他每天教佘林海的4个儿子文化知识,他用这种方式报答这家人,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好。
2 受人嘱托,悉心照顾孤儿寡母,成就一段姻缘
后来佘林海生了一场大病,张志远主动到医院照顾他,那段时间他时刻陪在佘林海身边,为他端茶倒水,忙前忙后,从来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佘林海病得太重了,最后没能抢救过来,临终时佘林海拉着张志远的手说:“兄弟,我欠你太多,只有来世当牛做马报答你了!”
佘林海有一个难言之隐,他放心不下胡庭秀和4个儿子,他想把他们托付给张志远。张志远一口答应下来,他说:“大哥,只要有我在,嫂子和侄儿就不会挨饿受冻!我向你保证,我会对嫂子和侄儿负责到底!”
张志远说到做到,此后他每天到胡庭秀家帮忙,他砍柴挑水,下地干活,打扫院子,他尽自己所能帮助胡庭秀母子。
胡庭秀毕竟是寡妇,各种风言风语传的到处都是,张志远不在乎,胡庭秀却受不了了,她让张志远不要再来了,张志远不听,她索性锁上大门不让他进门。
张志远答应过佘林海,他一定要兑现承诺,面对流言蜚语和胡庭秀的抗拒,他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那天他兴冲冲地找到胡庭秀,直截了当地说:“嫂子,我答应过大哥要照顾你一辈子,我想娶你,我们今天就去办手续!”
能嫁给这样一个有情有义又有文化的小伙子,胡庭秀求之不得,她当即同意,两个人随后领证结婚。
当时张志远20岁,胡庭秀31岁。
3 信守诺言,一生没有离开农村
结婚只是一句话的事,应对婚后各种挑战却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更何况当时他们很穷,又要照顾4个孩子,他们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为了赚钱养家,张志远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他专挑工分高的活干,一天下来他累得精疲力尽,脑袋靠上枕头马上就睡着了。
挣到的钱他不舍得花,他全花在胡庭秀和4个孩子身上,他对胡庭秀百般呵护,对4个孩子关爱有加,他凭借着一己之力撑起了这个家,村民们提起他没有不挑大拇指的。
常年辛苦的劳作让他衰老得很快,即便如此一家人的生活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也难怪,一家六口的开销实在太大了,他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出几颗钉呢?
后来胡庭秀又生了两个孩子,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拮据了,就在这时改变张志远一生命运的机会来了。
那时知青返城的政策开始实行,其他知青全都回城了,张志远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他回去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可他不舍得抛下胡庭秀和那些孩子。
张志远的父母一个劲催他回去,胡庭秀也劝他回城,考虑再三后张志远决定留下来。
他的选择让很多人不理解,村民们直言不讳地说:“他为了一个寡妇放弃了城里的生活,他不是鬼迷心窍就是太傻了。”
村民们哪里知道张志远的想法啊?他说:“我要是走了这个家就毁了,就让我做点儿牺牲吧!”
在此后的40多年里,张志远饱尝了生活的辛酸,经历了各种坎坷,他含辛茹苦把6个孩子拉扯大,把胡庭秀照顾得体贴周到,他兑现了当年的承诺,为了这个誓言他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现如今张志远67岁高龄,他没有离开农村,一直陪伴在胡庭秀身边,他们恩爱半生,相依相伴,尽情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种幸福和快乐对他们来说难能可贵。
张志远原本可以在大城市安家落户,拥有光明的前途,他偏偏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他留在农村和一个寡妇结婚,他大半生奔波劳碌,被生活所累,他无怨无悔,坦坦荡荡,回顾一生他应该坦然面对,没有一丝遗憾吧?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