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是杜甫天宝十五载(七五六,至德元载)六月。当时杜甫因为躲避安史之乱,在鄜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富县居住。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现在的宁夏灵武),杜甫一个人前往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到长安,因为官位卑微未予囚禁。从那以后,杜甫就住在沦陷的都城内。这首诗就在这时期写成。
闺中:闺是内室,所以妻子称内人、闺中人。
独看:独自观赏。看读一声。
遥:遥远。
怜:喜爱,爱怜。
小儿女: 一双小儿女。
未解:不懂得。
忆:思念。
长安:代指住在长安的人。这里指小儿女的父亲“我”,即杜甫自己。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个人理解这里应该是倒装: 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萦绕着闺中人的夜雾打湿了闺中人的乌云一样的秀美的环形发髻,月亮清冷的光辉使得闺中人美玉一般圆润白莹的肩臂肌肤而隐隐生寒。
虚幌:轻薄透明的帷帘。
倚:倚靠。
何时:什么时候。
原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读看。邀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以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天夜里鄜州的月儿呀,应当与都城上空的明月一般圆润明洁,只可惜闺中人只能独自观赏。千里之外的我只能能遥望家乡的方向,想来那一双想儿女还不谙世事,不懂得思念那远方住在长安的丈夫。我眼前仿佛浮现了她那被雾水打湿了的乌云般黝黑发亮的头发,那冷雾也因云鬟而袅袅生香;清冷的月辉照彻美玉一般的肩臂,这长久伫立可千万别因此着凉生寒呀!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夫妻相聚,全家喜乐,融融泄泄,尽享天伦?到那时,我们紧紧依偎倚在窗前,共同遥望那天上的明月,让它清冷的光辉把我们思念的泪水轻轻擦干。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二句尤其是神来之笔,他们的天真无知反衬了闺中人人无可言说的痛苦,而如果读者也发挥一下想象,从话里上想象,便一定会感叹赞美,这幅明月楼头思妇图因着两个天真无邪的小儿女的点缀,也显得更富有层次,富于情韵了。
建议先读: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可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