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的阳光,总是喜欢骗人的。阳光之盛,晒得无限热烈,给人一种错觉,已经是盛夏的错觉。其实,不久之前还下过几场雨,冷得像秋天的雨。
五一这样的节日,一提起来就是熙熙攘攘,游人如织。事实上,除了长城、故宫这样的世界景点,北京的其他地方,没有网红餐厅的胡同儿,不怎么重要的地铁站,拐弯抹角处的小咖啡馆,总还是可以找到几分安静和宽敞。
昨天和好友商议今天出门游玩的事情,一方面担心遇上摩肩接踵的名场面,一方面又怕不拍照不打卡浪费了得来不易的假期,纠结半天,还是决定来言几又,读书喝咖啡,聊聊工作,聊聊情感,做之前做过几百遍的事情。今天午后坐在这里,才知道这个决定无比的正确,彼此见面,叙旧,不必拍照不必打卡,假期也不算浪费了。
上次来到这里,已经是一年之前的事情了,坐了一个下午,一口气读完了世界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知道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并没有讲述比尔盖茨了不起的一生”这个事实,忘掉了除了男主人公“盖茨比”之外的所有角色的名字,而记住他大概率是因为他的名字就在书名里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句话:“不要随意去批评别人,并非每个人都像你一样拥有优越的条件。”
有道理,但其实很难做到。人们总是喜欢批评别人的,生活中,也许因为她穿了一件很不合你口味的衣服,便开始语气“委婉”的嘲笑,还算客气,其实杀伤力一点也不低;而在网络里,便再也不知道什么叫客气和收敛了,也许因为他做了一件看起来很不道德的事情,谩骂和诋毁由此开始,用尽了所有最恶毒的语言,否定到一无是处体无完肤。内心积郁已久的负面情绪尽得发泄,心情特别爽,特别舒畅,然后忘记了骂得谁为什么骂他。带着世俗的眼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别人,尤其是异己者和少数者,可以获得一点点优越感,让自己平淡无奇、毫无亮点、价值甚微的一生,感觉上好像多了一丝丝的高尚。其实并没有。
今天在这里,选了《见字如面》来读。读书信,原来是一件如此有趣的事情。令我印象深刻的是1945年张学良写给宋子文的信。在张学良被软禁期间,他和赵四小姐赵一荻生活在一起,无比困顿,连喜欢的香烟牌子都抽不起了,只好写信找友人宋子文借钱。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的饱满。虽身处牢笼而无颓丧,虽穷困之极而不潦倒,借钱也借的理所当然,不卑不亢。这样大气的活法,一般人很难做到,只有登上过巅峰的人,才能在泥淖深坑里安然处之。
我一直喜欢书信,喜欢明信片。送给别人的礼物,首选总是明信片,收到的礼物,最珍视的也是明信片。我会把收到的明信片收藏在相册里,看到文字,仿佛看到一张照片,墨迹之下,其实是寄信者的音容笑貌。
人当下的感受,跟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在安静的咖啡店里,闻着咖啡的香气,手指尖从书墙之上慢慢划过,昏暗的暖灯,琳琅满目的故事,情感就很容易蔓延出来,也容易整理成文字,所以今天忍不住有感而发,写了篇矫情的文章,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而日常窝在实验室里,倒一杯热水,洗好水果,摆上零食,把小腿放在脚凳上,把空调被盖在身上,这就是“看综艺和美剧”的氛围了,一万年也写不出来什么。
心动之时,胡言乱语,载笑载言,不知是几分理智,几分疏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