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选择爱/选择恨作为一条轴,清醒/麻痹作为另一条轴,那么人物大致可以这么放到四个象限:
清醒并选择了爱:太子(后来结局转为了恨),小姜(清醒与麻痹的交界),隐婆
清醒并选择了恨:吉安,护法,小鸣
麻痹并选择了爱:花生人百姓
麻痹并选择了恨:执法者,疱疱
其他:罗单(不确定是麻痹还是清醒),大部分花生人(未形成选择爱或恨的自我意识)
(以上对选择爱/选择恨的象限划分主要是广义的爱/恨,指的不是对身边的好友/爱人爱恨与否,而是对待众生、对待敌对方、对待犯错者的态度)
无自我意识的人,无论选择爱还是选择恨都不具有实在性。于是导演如何处理清醒者的选择与结局直接表现了他对人『本性』的观点。太子和小姜是主角中代表第一个象限的角色,即既清醒又选择爱的角色。他们分别是什么结局?小姜被一刀砍死,而后太子选择了恨。这一段就很吊诡了,读不懂这一部分就看不懂导演对人性的信念。它暗示了什么?
首先,小姜这种理想主义的『圣母』没有好下场,导演给他同情,但他的死是导演视角下的必然。能在『真实世界』活下来的,唯有懂得游戏规则的人。谁是懂游戏规则的人?麻痹的庸常之众当然不是:花生人生来只能被压榨,而花生人中的上层阶级——执法者一旦得权也不过是重蹈又一个极权(盲者除非有内在的觉醒,不然往往是反复重演习得的行为模式)。只有清醒并选择恨才能玩转真实世界的游戏规则。
小姜这个角色很关键,因为他促成了太子的"成长":一个相信爱、选择爱的人,变为一个选择恨、哪怕朋友肋骨尽断也定要以牙还牙的人。让我害怕的不是太子本身的恨与转变,而是导演用小姜这个充满大爱的理想者之惨死来促使太子由爱到恨的转变,来构筑一个恨者的诞生,这才是最令我胆寒的。它背后的一条讯息就是:无论你愿不愿意接受,只有清醒并自私者活了下来。它也暗示了导演对人性的基本信念:一面坏,一面傻——导演已借隐婆之口道出。(导演人性本恶和社会达尔文的暗示还有很多,例如主角护法靠着暴力一路活下来就很值得推敲,再比如最后腰斩了一个可怜的悲剧角色还面无表情告诉人家可以实现梦想了,这段设定近乎反人类)
不过矛盾的是,导演为电影写的主题曲名为《你一定要是个孩子》。或许,导演一方面相信美好的灵魂中才有光辉的宝物(如死去的小姜),另一方面他又不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爱自我拯救。换句话说,爱与美是好的,可惜人之初多半是一面坏一面傻的。表现乌合之众的庸常之恶与暗示人性本恶是非常不同的创作理念。不错,这部电影的确也表达了乌合之众的庸常之恶,但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甚乏新意。例如花生人吃蚁猴子自相残杀那段,喻体相当明显,表现手法也与云图无异;再如花生人执法者掌权后枪毙异己那种暴政轮回,更是反乌托邦小说最常见的情节。一部电影若视听语言和叙事手法足够高超,或许能让人忽略其他方面。可惜《大护法》在叙事、剪辑、镜头上都几乎不及格。而他的主题虽多,却没有一个称得上新颖,隐喻过于直白(有的甚至不用隐喻了,直接由人物大片念诵),探讨又算不上深刻。
ps.这个电影其实还有个不合理的地方:要维持一个阶级体系,必须给予被压迫者一条上升通道。被压迫者中,少量能接触到上升通道的被压迫者往往比压迫者更竭力维护当下系统,而完全看不到上升可能性的被压迫者最有动力推翻当下体系。花生国的政权既没许诺一个天堂般的终极归宿,也未提供被压迫者上升空间,至少动画中完全看不到普通花生人上升可能性,也看不出更高层的花生人(例如花生执法者)有什么优于普通花生人的特权。在这种对当下对未来都没盼头、来世和现世都无从更好的情况下,已经诞生了自我意识并且有意愿做人的花生人,真的会仅仅出于对神权的畏惧而服从当下体系么?如果花生人隐喻的是人,那么人绝不会出于对神权的畏惧而拒绝智慧,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就是例子;如果你说花生人比喻的不是人类,而是一种...更加缺乏反抗意识的生物,那这个电影的whole point就不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