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豆瓣8.0的评分相比,电影《深夜食堂2》的票房并不高,上映三天才750万。排片量也是少的可怜。我记得我是偶然翻着某电影APP玩的时候才发现《深夜食堂2》有一条排片信息,抓紧买了票发现那是一个非常偏远而且门庭冷落的电影院。更可怜的是《深夜食堂2》的排片就只有那一家,而且全天也只有那一场。口碑虽好但票房遇冷的现实好像在某些方面折射出日式慢节奏治愈系电影还是不太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习惯了鱼香肉丝的麻辣鲜咸,茶泡饭总是太过清淡。
在我这里《深夜食堂》的确就像是一碗温热的茶泡饭,清淡绵软温柔。就像剧里三位女白领每天在夜里都要去食堂点一碗茶泡饭一样,《深夜食堂》也一定要在深夜看才有味道。
每天晚上睡前看上一集,一集也不长,平均20多分钟,这一晚准能睡个好觉。脱去白天的防备和负担,洗漱完毕躺在床上看一集东京涩谷某个不起眼巷子里一间小小居酒屋里的温情故事,没有比这更让人舒心,更让人放松的事情了。
当然《深夜食堂》系列也可以在节奏没那么紧凑的饭点看,慢悠悠的剧情配上赏心悦目的美食,每次都能多吃两碗饭。当初我就是在这两个时间段一集集地把《深夜食堂》追完的。
一切在铃木吉常低沉悠长的嗓音中开始。
夜幕四合,东京涩谷街头车如流水霁虹闪烁,红灯亮起的十字路口人头攒动。一勾新月挂在天上,云彩浮动,月光清冷微弱。不起眼的小店里,刀疤老板正在为他的深夜食堂准备开场菜品。
“一天结束了,在人们都赶着回家的时候,我的一天才刚刚开始。菜谱只有这些,只要是我会做的,即使是菜单上没有的菜也可以点。这是我的经营方针。营业时间是从深夜十二点到第二天早上七点,被大家称为深夜食堂。你问有没有客人来?客人还挺多呢。”
来深夜食堂的食客们大都工作到午夜,小店是他们回家之前留连的最后场所。一份扎猪排,一杯啤酒,一碟红姜天妇罗,一碗茶泡饭,食物在给予大家热量的同时,也是一天工作结束后疲惫身心的最好慰藉。
客人们来自各行各业,大部分都是在东京这个国际化大都会的角落里求生存的都市边缘人。比如爱吃煎鱼卵的脱衣舞娘玛丽莲,爱吃厚蛋烧爱穿女装的同性恋酒吧老板小寿寿,甲子园出身的黑道大哥小龙,与母亲关系疏离的AV男优大木。
这家深夜开门早晨打烊的小店里,没有社会学按照人群属性的分门别类,食客们其乐融融,默契地保持着有距离的温柔。老板不会主动介入到客人们的烦恼中,有人诉说就认真倾听,大多数的时候并不发表意见。他总是点上一支烟在后厨静静地坐着,成为轮番上场的主角们的背景板。
小店总是被食客们的笑声、哭声和叹息声填满。在这里,人间百味幻化成食物的酸甜苦辣,生活的苦涩与甜蜜藏在齿间被舌尖慢慢舔舐,最终成为属于味蕾的独特记忆。
相比后面几季越来越偏向心灵鸡汤的温暖风格,第一季里的《深夜食堂》明显底色更加悲伤。
与练习生女孩同吃一盘鸡蛋三明治的送报男孩因为自卑和胆怯最终也没能挽回爱情。说要在拳击比赛中打赢对手就跟喜欢的女人求婚,然后放弃拳击回归正常生活的拳击手并没有在对抗中胜出。
吃猫饭唱演歌的女孩终于一炮而红,然而走红后频繁的演出和紧锣密鼓的行程安排让身体无法负荷,在还没来得及回味走红滋味的当口就因为癌症去世。
走下舞台之后的玛丽莲在别人问及她职业的时候,内心还是对脱衣舞女郎这个角色有所介怀。爱上的所有男人都是她付出更多,就算是最稳定的那位按摩师男友在两人一开始交往的时候也对女友的职业无法释怀。
在工厂做工被机器伤到手的流浪艺人再也无法拿起吉他,却因为一碗黄油拌饭重遇年轻时的故人,终于与等他一生的旧情人相逢,兜兜转转又回到人生的原点。
如果《深夜食堂》系列在第一季就戛然而止的话,或许它更能成为一个不可战胜的经典。因为在接下来的续集里,剧集的风格明显地在慢慢地转变。食物不再是连接食客们记忆与现实的重要媒介。食物只是众多食客故事里不起眼的小道具。于是故事的色调渐暖,节奏也随之明快。
日出了又落,雪化了春来。食堂不再是陌生人整理旧事的驿站,慢慢地变成街坊邻居闲话家常的家一样的存在。老板的刀疤也在逐渐揭开谜底,不仅身份没有以前那么神秘,在与食客们的交往中不知不觉地跟他们的生活融入,甚至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多部未华子在二楼长住。
抛弃了悲凉的基调,《深夜食堂》系列电影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部sp更为合适。在将近120分钟的长度里讲三个故事,故事之间相互平行且互不关联。老客们常来常往成为热闹的背景,新客们来去匆匆依然是故事的主角。然后在每年的岁末像保留节目一样,街坊邻居、老板食客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迎接新年。
在今年夏天国内上映的电影《深夜食堂》2里就是以三位中青年女性为叙述对象讲了三个独立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女主角是一位叫范子的出版社女编辑。女编辑有一个奇怪的癖好,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喜欢换上丧服在街上游荡,然后来到食堂点一份炒肉套餐,最后像经过精神洗礼一样,开关重启,第二天重新投入到战斗中去。
说来也巧,爱穿丧服的范子竟然在丧礼上遇到了喜欢的男人——老作家的前任编辑。而在这之前她刚刚经历了职场生涯的低谷,一手捧红的新作者要求出版社换人,一直在跟的老作者突然离世。想来范子应该很珍视这段奇妙的缘分,结果找到出版社的警察却告诉她,自称编辑的男人不过是一个香典小偷,专偷丧礼上的女人心。
精神再次受到打击的范子接到爷爷去世的电话回老家参加丧礼,结果这次却在丧礼上遇到了一位真正欣赏她的男人。而经历过种种波折的范子早已不再需要用丧服来掩饰自己,因为欣赏她的人说,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身上闪着光。
重新回到食堂的范子带着男友一起吃她喜欢的炒肉套餐。不过在范子这里,炒肉套餐已经不再是精神重启过程中的最后仪式。它成了最简单最单纯的甜蜜晚餐。只能跟心爱的人分享的那一种。
第二个故事一开场就是蝉鸣、绿树和阳光,那种独属于夏日里的阳光,耀眼又明亮。叼着棒冰的男孩百无聊赖地蹲在路边偷懒,身边不时有行人经过。男孩叫清太,是附近清记荞麦面店的独生儿子。他的确在偷懒。因为在母亲和奶奶撑起的店铺里,他是一个外卖员。外卖员不着急回店里难道不是偷懒嘛。
但是清太又好像有理由偷懒。从小到大的事情都是母亲一人包办,父亲死后他人生唯一可做的事就是继承父亲的荞麦面店。可是在母亲眼里他一直都是事事让人操心的孩子,好像从来没想过让他独当一面。想继续依赖又不能忍受束缚 ,想独立又缺了点条件。生活好像真的只剩下百无聊赖了。好在还有个女友能交心,但是这个年长自己十几岁的女友似乎还不能让母亲知道。于是一颗潜在的炸弹在此埋下。
爆发的那一刻,三人都在店里。母亲圣子怎么都没想到眼前这个比自己小几岁的纱织就是儿子提出要与之结婚的对象。于是母子二人陷入冷战。巨大的年龄差距是圣子眼里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
“你35的时候对方都50了。你45岁正当盛年,对方都花甲年岁了。”
“你现在只是一时冲动,以为一切都会很顺利。结婚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父母总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然后冠之以爱的名义。但是实际上每个人都一样,每个人都在巨大的未知面前懵懂向前。爱很伟大,但不是阻止子女前进的借口。圣子不明白。
清太也不明白。他觉得老妈是把自己当做了父亲的替代品,怕别的女人把自己抢走。
但是纱织明白。她不想让男友为难,所以她选择放手。
或许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契机。清太也是。他选择了一条最能让母亲满意的成长方式——继承家业。食堂里,当圣子知道眼前这份荞麦面是儿子手打的时候,惊喜又欣慰。食堂外,清太挽着纱织的手等待和解。
一碗荞麦面,成了成长中最暖心的意外。也成了母子间最意外的和解。
如果炒肉套餐讲的是“寻找”,荞麦面讲的是“放手”,那么第三个豚汁定食(猪肉味增套餐)的故事说的一定是“守护”。
守护的形式有好多种,我第一次见到这一种。
风烛残年的老人独自走在东京街头,车水马龙的喧嚣与形单影只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东京太大了,大到能把人瞬间吞噬。老人就这样走在路上,一路跌跌撞撞,举手投足间透着懵懂,懵懂中透着坚定。
好心的女司机晴美不放心老人,把她带到了巡警的值班房。一番询问才知道,原来她遭到了电话诈骗。有个冒充老人儿子的人说自己急需要钱,于是老人匆忙中来到东京,然后将养老金悉数给了骗子。
在找到儿子之前老人暂时不想离开东京。好心的美知留把她接回自己家暂住。美知留想奶奶,老热人想儿子。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就这样住到了同一屋檐下。
经过几天的相处,老人的秘密才渐渐揭晓。老人叫夕起子,年轻的时候为了跟情人私奔曾经抛家弃子。离开家的那一天起就跟儿子失去了联系。得了绝症的现任丈夫怕自己死后妻子无所依,于是想方设法联系了老人的儿子。可是有过被抛弃伤痛的儿子并不想与母亲重逢。当然这一点老人并不知道。老人已是风烛残年,越是临近生命的尾声越是想念儿子。于是出现了故事开头的那一幕。
食堂老板和警察小暮体谅老人思子心切,于是巧用了小小计策,老人在出租车里远远地望了儿子一眼。住在郊区别墅的儿子一家其乐融融,看起来非常幸福。在老人眼里,只要知道儿子一切都好,来过他的城市,呼吸他呼吸过的空气就足够了。遗憾无法弥补,守护却无可替代。有谁能否定爱呢?
离开东京前老人点了一份豚汁定食(猪肉味增汤饭),就像她刚来店里那天点的一样。老人说猪肉味增汤饭是儿子最喜欢吃的食物,而离开儿子以后自己就再也不敢吃这道菜,来到店里的第一天却在墙上一眼看到了菜单。一切巧合的就像命定的缘分。豚汁定食在老板这里也意义非凡,它是第一次有人夸奖老板做的好吃的一道菜。
猪肉味增汤饭简单又温暖,是老人对儿子的守护与想念,也是老板对上一代人的继承与怀念。
逝去的就永远走远了,但是记忆的感觉却一直都在。藏在食物中的回忆会让情感在悄无声息中慢慢发酵,只要舌头触碰到熟悉的味道,远去的时光和记忆里的一切就永远都在眼前。过去不可挽回,未来无法把握,能慰藉人心的也只有食物。
《深夜食堂》系列留给人们那么多的感动的原因,大概就是藏在这一汤一饭里的人生之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