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偶遇《亲密关系》
看这本书,其一源于被这本书题目《亲密关系》的吸引。我和许先生从相识到相知再到步入婚姻,已经走过近八个年头,并且已经升级为准爸妈,焦急盼望着下一代的降临,但是论亲密关系,我们在这条路上也是摸索前进,难免磕绊。虽至始没有升级为大矛盾,但如果有这么一本书给我们指明方向或者给予我们一些启示,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其二,看这本书,首先看到译者的序言,提及克里斯多福这本书,译者称其为少有读两遍以上的书,并指出亲密关系,是寻找自我的过程。这也是作者开篇便提到的——“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2.亲密关系的圣杯
为何我们都需要亲密关系,甚至不惜从过去被伤害的亲密关系中走出来仍旧选择一头扎进去。我们渴望身,心,灵的满足,需要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激发我们的人生意义和方向,在经受考验的时候,得到帮助。就像勇敢的骑士寻找圣杯,自然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我们需要一些天份,一些教育,还需要一些学习。
3.月晕现象
建立亲密关系的背后动机是需求,爱与被爱的需求。正因为这种需求让我们相互产生磁场的吸引,而这种需求往往来自我们过去的成长过程中,是从小渴望家庭,集体的归属感,是长期未被满足需求的不断积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人们会在吸引对方的时候选择伪装自己,让自己显得特别。所以当真相揭开以后,期望没有得到满足,人们会感觉压力,失望,愤恨。
而要安全渡过这一段被作者称为月晕现象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找到自身真正的需求,以及需求的来源,并清楚意识到不能通过强加在伴侣身上而获得需求的满足,最终才能感受到彼此纯粹的爱。
和许先生生活在一起之后,许先生的一些生活习惯自然就暴露出来了。一开始我会选择提醒,一遍,两遍,三遍,然后我就会恼了,甚至升级对许先生这个人本质好坏的思考。可是现在按作者的逻辑想来,事情本没有那么严重。我为什么会恼?那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什么需求?不是生活习惯,是多次提醒无果的不被重视。再回头看我的成长过程,长期扮演不被重视的角色的我,深深渴望在成年后从自己亲密伴侣身上找到这种感觉。而一旦这种感觉没有被找到,我会感觉到失望和愤怒,而也会给许先生增加不必要的压力。
4.幻灭
作者提到 ,随着愤恨的到来,亲密关系进入了第二阶段——幻灭。就好比一座盖好的房子,面临倾塌的过程。你可能一边拍着脑袋,一边说:“我当初肯定是见了鬼了,才会选择他。”然后人们试图通过吸引对方注意去扭转自身在亲密关系中的角色,企图获得控制权。但是这种意图一旦被识破,便会开始第二种偏差行为——权利斗争。权利斗争不全是人们想象中的语言攻击,拳脚相向,也指那些冷战,躲避对方,甚至是互给白眼。
然后作者引用了一个小时候不爱吃胡萝卜,宁愿在硬邦邦的板凳上耗上几个小时,也不愿意乖乖的把胡萝卜塞进嘴里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在面对亲密关系中的痛苦和不快,往往选择躲避或者拖延,而忘了寻找最终的根源,并面对它。
由此作者又提到了成长过程中的需求问题,给我们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些伤痛,然后我们把这些伤痛隐藏起来了。自以为已经很好的处理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一旦在亲密关系中的某个环节触动到了这段沉睡的过去,这种伤痛变会再次出现,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种伤痛是来自于本身,而非亲密关系的对方。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用爱来寻找出路。当然作者用了约翰和玛丽的谈话告诉我们,好的沟通方式和方法也能指引我们解决幻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内省
第四章,作者提到了亲密关系的又一个阶段——内省阶段。内省是检视自己内在的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最终让自己走向平和。可是在内省面前,如果没有足够的决心,你的内心可能会往负面的方向发展,进而导致你会让自己的另外一半全盘接受到你的负面信息。结果是你不得不面对几个选择,逃避这些负面的信息,毁灭它,排除它。但是如果你有足够的决心,你开始了解自己,并认为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那么不仅能拯救一段岌岌可危的亲密关系,也可以唤醒内心深处的自己。
如果你认为亲密关系是一人一半的责任,那么就意味着你只肯花一半的努力去维系这种关系。那你就错了,因为你一半的努力,你的伴侣是能看到和体会到的,所以他也只会付出他认为该付出的一半,那么这一段关系中彼此都未为彼此倾尽权利,那么怎么能得到一段满意的亲密关系呢?
作者把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角色分为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这三个角色往往会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不同的时期。比如有一天你感觉浑身酸痛,然后你会抱怨,这时候你是受害者,然后你把这种酸痛的原因归咎于枕头,床垫的时候,你是迫害者,最后你关心怎么把这种酸痛解除,那么这时候你是拯救者。当意识到另一半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般完美之后,就会在心中筑起一面墙,这面墙成了禁锢了受害者的监牢。在这座监牢里,你不断转换自身的角色,而忘了自己可以穿墙而过。跳脱问题的框架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你看到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我们有能力也必须为我们遇到的事情百分之百负责,而不是躲避。最后相信,在亲密关系中,没有一件事情是爱无法解决的。
这一章节提到一个对家庭死忠的概念,这里提到的家庭,更多的是指我们的原生家庭。这让我想到,两个人的结合,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事情。怎么说呢?从小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模仿我们的父母,兄妹或亲戚的言行,从而在家庭中得到归属感。而当我们长大,组建自己的家庭的时候,这种行为模式就会被带到两个人的生活当中,这时候就是两个家庭的碰撞。
就拿我和许先生来说,许先生是北方人,自小饮食方面偏重盐重酱油。而我是地道的南方人,由于父母的原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饮食尤为清淡。然后我们开始一起生活。一起做饭的时候, 许先生自然会模仿他妈妈的行为模式,重盐重酱油,而我总会试图说服他,这在我们家是不被接受,不被允许的事情。当然最后我们在健康面前,达成了一致。
还有一个牺牲者和放纵者的概念。作者说,亲密关系就像钟摆。如果 一方扮演牺牲者,另外一方肯定扮演放纵者。但是当你问及谁牺牲的比较多的时候,往往双方都会觉得自己是那个牺牲最多的人。现实生活中,女方扮演全职家庭主妇,或者女方将更多的中心放在家庭上,或者女方是单身妈妈,这样会很容易产生女方觉得自身牺牲很大,却不被周遭的人理解,心里失衡。长此以往,往往成了别人口中的怨妇。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唯有改变自身牺牲者这种状态。同样是打扫房间一件事情,你可以很轻松愉快的完成,并在完成之后看着整洁的房间获得很大的满足。你也可以换着这种心态,都是因为对方,这种事情才会落到我的头上,然后直到房间打扫完成,你依旧闷闷不乐,并且把这种情绪带给另外一方。
6.启示
第五章,作者提到亲密关系给予我们的启示。这种启示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戏剧性。作者便举了一个穷人中了两千万大奖的故事,一开始穷人怎么也不肯相信,但是突然有一天他从床上跳起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大富翁,其实距离他成为大富翁其实已经过去一个星期了,他才醒悟。
启示推动着人们学习并成长。甚至有可能穿越“量子隧道 ”,直接接触到自己的灵魂,踏入灵魂关系的大门。拥抱我所爱,然后你就会看见阳光。作者也是从和自己的妻子相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的。伴侣可以作为你的良师,让你学会去爱,去爱伴侣,去爱其他人,处理好与其他人的人际交流。这也是作者希望告诉我们的,亲密关系,绝不仅限于伴侣之间,更多的人际关系也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