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悬念,我们今天又在朋友圈里欢度了一个教师节。老师们都在各自学生的朋友圈里接受了大家的祝福。But 我们的老师都是我们朋友圈的好友吗?我是不是耿直地说出了什么真相。OK,言归正传,今天应个景,写篇关于教师与学习话题的文章吧。
何谓之师?大学学校的校训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借用前半句,学高方能为师。我一直不是个讨老师喜欢的学生,不聪明,不漂亮,普普通通,实在不是老师心目中的安琪儿。后来,大学实习时,看到办公室的老师们除了上课之余,谈论的话题基本就是婆媳关系。而那个时候的自己,过于较真,从来不懂黑白之间还有很多色彩,觉得整天被婆媳关系话题淹没的工作环境前途渺茫。而且关键是学艺不精,喜欢睡懒觉,做老师就必须得早起,太懒,爬不起来,所以此后没有选择做老师。
后来工作后,开始大量泛读无字之书,有字之书则渐渐少读。原以为,毕业后,就不用再学习了。原计划,结婚就要找个博士做老公,以后小孩的功课全部交给老公,自己不再为学习而烦心。工作后才发现,学习也是无处不在。再没有老师压着你一天到晚坐在教室里,上课考试。而是,工作鞭策着我们学习。不再系统性的学习知识,只是零碎的、在工作中、休息时见缝插针的自我学习。学习完全成为充分发挥主能动性的一部分。而我们的学习能力在此时完全展现出来了。工作中的学习,第一是靠悟性。同样是新人,有人成长的较快,有人进步得很慢,甚至一年后,还是不知所云。这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也是悟性的差异。有人善于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盲点,甚至领导和同事的一句话也能让他受益匪浅,收获良多,然后进行反思和总结。有人则只是埋首于各类琐事之中,忙着应付交差,纯粹的完成任务。这样的新人再认真工作,也只是流水线上的熟练工,没有自我意识,纯粹机械性的操作。所以,我们经常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向领导和同事请教。这话绝对不是一句场面话,而是实打实的真话。知识很重要,经验更重要。领导和老同事的经验,都来自于他们多年的摸索和总结。有他们的指点,可以让新人走得更快更稳。所以,我们不管自己是不是新人,都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盲点和他人的长处,多向别人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的教师,就是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二,工作后的学习,更有方向感和目的性。因为在实践中,更容易发现自己的缺陷和短板,再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方向明确,取得的进步更大。如果说求学阶段的学习,是常识和知识的学习。那么工作阶段的学习,则是技艺和能力的学习。现在有很多新闻报道大学生毕业后,再回职校去学一门技术,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我们的学生,求学阶段,为何而学,很多人不清楚。学某个专业,读某所学校,也许只是按照父母的意思和要求来学,也许只是随大流,并非是个人所爱好的或擅长的。毕业时,突然发现,头脑空空,一无所获,迷茫得不知未来何去何从。所以干脆再去学一门技术傍身。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应接纳和鼓励这样的选择。的确有很多技术性人才,他们学历不高,但是就业不愁。但是如果,一个人,做技术,想把这门技术做精做深,太少的学问是拦路石。他们在钻研技术这条路上,走不远。如今的经济,正处于日新月异的飞速转型发展期,单靠以前老祖宗留下的那一套去啃老本,很容易在未来被淘汰,被别人取代。煎饼大妈靠在人流量大的地铁口卖煎饼,月入三万,但是如果大家都去那个地方卖煎饼,估计利润会大打折扣。又或者,大家吃多了腻了,就买得少了。同样,有新闻报道,某大学生小姑娘自主创业卖煎饼,后来生意火爆得自己由煎饼作坊扩大到煎饼工厂,并且研发了十多种新口味,以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这就是知识的差异。前几天读到一则新闻,说日本某食品企业已经开始用机器人配方啤酒。机器人根据收集的消费者口味数据来自己研发啤酒口味配方,从而投入生产。这种机器人的出现,为公司的研发降低了很大的成本。如此看来,以后,我们要想在低层面对谋生,会越来越艰难。
知名编剧六六曾经在她的一篇文章里说,她常有一种恐慌感,害怕没有及时跟上世界的脚步,落伍于这个时代,所以她天天保持学习的习惯,甚至上洗手间也非得揣着手机,一刻不停地了解世界的新事物新变化,生怕上个厕所后出来就被这个时代所淘汰了。所以她给自己报名参加中欧商学院的学习,并在与一群商业精英的竞争中,成为一名优秀毕业生。现在她又开始读中医学针灸。
我们也许都有这么一种经历和感觉,当你身处高手之中时,你往往会学习和进步的更多更快。为何?因为压力鞭策着我们飞快成长。平常环境下,我们的潜能挖掘得有限。所以我们困锁在自己思维的禁锢中,画地为牢。所以,我们也应该让学习成为一种终身习惯,乐于学,学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