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端好早餐往沙发上一坐,就想躺平了看欢乐喜剧人大赛。在躺下去之前,我想起了衣服还没晾。
在去晾衣服的途中,我看到了窗户边上我精心准备的泡沫垫子上铺着的瑜伽垫,旁边还整齐地放着狼牙棒和瑜伽砖。那个空间,干净整洁且美好,是我喜欢的样子。
我忍不住把娃放在旁边,再躺上去,调整一下呼吸,练了练腹直肌,伸了伸腿,拉了拉肩,顿时感觉整个人都神清气爽。
幸好有这个环境提醒了我,不然,我又躺躺躺、吃吃吃去了,我感受到了环境和空间带给我的影响。
于是,在晾衣服的空档,我想起了《断舍离》,它说,你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空间?
实话说,我践行断舍离已经有好几年了,但家里的环境卫生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状态。虽不至于玩具、书本和衣服乱飞,但总有一些漏网之鱼,目前,离我想要的状态,还差得远。
但我还是推崇《断舍离》的。在我没有遇到断舍离之前,我连好几年不穿衣服都不舍得扔,家里屯满了餐巾纸。不同颜色的高跟鞋、平底鞋、运动鞋、拖鞋,不同颜色的包包、裙子、衣服、头饰、化妆品……
每次出门我都得花很久的时间,因为要想着怎么穿搭。到了换季的时候我更是头疼,上季的衣服还没收起来,下季的衣服又出来了。
而我的心情,也跟着乱糟糟的一堆东西,变得烦乱。
乱糟糟的环境,带给人还有乱糟糟的人际关系。就是不懂拒绝,我总能从别人的给予中,看到别人的好意,所以,从不拒绝别人的赐予和帮助。当然,换来的是,别人向我求助的时候,我也不会拒绝。
所以,我身边的人事物,都是别人认为我想要的,我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其实没有。
当我碰到《断舍离》,我竟然无从下手。当我把自己不想要的衣服打包好准备处理的时候,家婆一句话:“衣服还好好的,别浪费。”就把我断舍离的勇气和决心抹灭了。
我重新看着那一堆衣服,内心里无比纠结。我知道“别浪费”是我内心的声音,只是借由别人的口说出来了,所以,我被影响了。我以为是因为别人妨碍了我,实际上是我自己没有想好,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慢慢读《断舍离》的过程中,我开始尝试从最简单的事物开始。首先,在买的时候,我每次都问问自己,这是我真的想要的吗?这是现在必须买的吗?一旦我有犹豫,我便会把它放在购物车里,过一段时间再来看。
很快,我从一天几个包裹到几天一个包裹,再到现在,一段时间才拿一次包裹。这对于我们家五口人再加三个老人来说,确实是极限了。
然后,便是舍舍舍。家里很多多余、剩余的东西,那都是我冲动购物的结果,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我都送人了。把东西送出去,没有了浪费的感觉,心里好受了很多。
对于自己的物品,我断的比较干脆。我找到了自己最喜欢、最舒服的装扮,就把多余高跟鞋、裙子、包包都舍掉了。最后剩一双板鞋加一双运动鞋,再加一双拖鞋。包包只剩下一个背包加一个提包,再一个小布包。现在,我再也不用为背那个包、穿那个鞋配那件衣服或裙子发愁了。
但对于孩子的玩具,以及老公的钓鱼、体育用品等,我一直没法决定。主要是所有权不归我,没法处置。
每次娃们把它们搬得到处都是,我收拾起来也很累。挣扎了很久,我终于想到了好办法,就是把他们不常用的、不好好收拾的,我统统收进了储物箱里,并把它们塞进了最高的柜子里。
完美,收工,要玩、要拿,自己去,别来找我。
说句实话,带着三娃,如果想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整整齐齐的,是绝对不可能。你想这样做,娃们也不答应啊。
所以,目前,我只能是每天坚持断舍离,控制住进的源头,再把可以排出去的东西清掉,每天都在做。
上次,我们秋水陛下分享了个故事,就是一个和尚说,他顿悟(得道)前,挑水的时候想着劈柴,劈柴的时候想着做饭。顿悟后,挑水的时候挑水,劈柴的时候劈柴,做饭的时候做饭。
对,这样心很静,活在了当下。但我今天用这个故事想说的是,顿悟与不顿悟,他每天干的活,并没有少,他每天还要劈材、挑水、煮饭。心理成长也是,心态变了,但每天还是要干那么多活,还是要承担责任,只是心态变了,以前是不乐意,现在是甘之如饴。
所以,虽然现在我每天都还在收拾,每天还在学习断舍离,整理自己的空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再那么讨厌那些东西了。好像,它们都变成了我喜欢的模样。
有友友不喜欢《断舍离》,说干嘛非得把空间按“一五七”的原则进行分类?即,展示空间放一成物品,看得见的空间放五成物品,看不见的空间放七成物品。可能书里,类似的原则还有很多。
但我想说的是,书中所有的数字都不具有科学的演算,它只是用具体的标准来告诉我们,任何空间,都不宜太满。
在书中,它提到,断舍离不是目的,收拾东西也不是目的,主要是,我们要想好,自己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空间。
当我们能做到给周围环境腾出舒服的空间,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身边的人际关系处理好,我们才是真正地学会了断舍离和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