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研究生的学校在帝都,每次从家里出发都是在晚上,经过昏昏沉沉的一夜之后,我到达了这三年来唯一的远方。黑夜是通往远方的,一直以来我都这么想。但是,这篇文章与我的黑夜和远方都没有任何关系,这里我只想谈谈远子的两本书《十七个远方》和《夜晚属于恋人》。我阅读远子很晚,在对《国贸的地下王国》惊鸿一瞥之后,我再也没有读过任何一篇他的文章,我关注了他的豆瓣和微博账号,看他发一些零碎的消息,但是很难看完一整篇文章。这几年我总是在黑夜和远方之间来回奔波,似乎丧失了阅读能力。直到上个月,我一口气买了他出版的两本书。奇怪的阅读体验是,我看完了《夜晚属于恋人》,然后再看的《十七个远方》,我无法体会一些评论家所说的后者比前者写的好,我只是感到一种上瘾的感觉。好的文字是让人上瘾的,就像当年我一口气读完阿乙的所有作品一样,现在我也一口气读完远子的作品,并强烈期待下一本。
如果是年少相遇,我不一定会喜欢远子。那些琐碎的生活,过多的细节,生活重压下的理想,是少年人所不能想象的。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共鸣,这并不是罪过,有些文字的确是需要有待时日来理解的。就像小时候被大人们强迫背唐诗,不明白意思,穷究到底,大人都答,以后你自然就懂了。就像从前背“人生不相见,动如商与参”,无任何感受。直到这些年爷爷奶奶先后去世后,偶然在深夜想起这句诗,不由泪流满面。关于唐诗的这场共鸣经过了那么长的时间,而我与远子作品的共鸣却没有经过那么久。
《国贸的地下王国》是绝对的一见钟情。那时候我已经看了不少关于书店的书,诸如《书店的灯光》,《查令十字街84号》、《岛上书店》等绝对是爱书人的圣经,在这些书的浸染下,我从来没想过会有人会这么写书店。
“书店对于店员有很多奇怪的规定,比如不准与店员交头接耳,不准与顾客闲聊,不准久坐在咨询台,不准看书等等。刚开始很不习惯,尤其是最后一条规定,但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我们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往往超出自己的想象。”
初次看到这段很奇怪,书店对我来说是圣地,在书店工作的人即使不是重度阅读爱好者,也一定是爱书人,如果是这样,书店老板对员工的规定一定是很宽容的,毕竟大家都是爱书人。但上面这段话断然否认了我的认知。但再看下去还是比较刺激的。原来,书店员工与其他店里的工作人员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由于要搬书,书店的员工多了许多体力劳动。再往下看就比较残酷了,远子写到“来书店买书的人千奇百怪,最少见的恰恰是那种真正喜欢读书的人”,这完全颠覆了我对书店的认知。然而我喜欢这种写作方式,类似于解剖的感觉。
《国贸的地下王国》之后,我完整阅读了《夜晚属于恋人》这本书。封面很梦幻,有点像言情小说的基调,但翻进去你会发现,也许这本书应该换一个封面,因为这里面所有的故事都不像封面那么绚丽。书的腰封上写道“无疾而终的爱情,下落不明的生活”,“献给所有走过黑夜的人”,这的确一语道破了书中故事的主题。这本书由一首序诗和十九个故事构成,除了外国作品,我很少看到中国作家的小说集前面有序诗:
只要从梦中醒来
生活便落入双眼
看不见的刺躲在肉里
世代相袭,如同癌症患者
服从于病服的权威
入口铺在输液管上
出口是用来绊人的
站起来一个
便倒下去一个
然而,夜晚终将降临
夜晚终将以清凉的面目示人
因为,夜晚属于恋人
夜晚属于一同站起来或
一同倒下去的
恋人
这实在比大多数作家在书前写序言要好的多。序诗使整本书成为一个整体,避免了过多的废话。它也使作家始终隐于故事之后,然后当你展卷阅读一个个故事时,便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仿佛那一个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作家的分身。作家的影子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他或男或女,或上进或颓废,或失踪或好好活着,或已经死了或正在生长。这与迫不及待在序言里发表写作观点要有趣的多,那些序言俨然像一位校长在大会上发言,底下鸦雀无声,一阵掌声之后,师生们该干嘛去干嘛——充满了隔离感和不必要。
序诗过后是《与友人书》,翻过书页的时候我感到了一丝恍惚,我从不为自己写诗,只为别人,于是我想象作者也是。读过诗,就看到明晃晃的标题“与友人书”,产生一种类似于陶渊明探洞的感觉——“仿佛若有光”。《与友人书》是不断的倾诉,“你说……”,“你说……”,“我以为你……”,我不知道文中的“我”是否真实,不知道真实的“我”是否有这样一位朋友。看着看着,我突然想起,我曾经也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标题是“给Z先生的一封信”,Z先生当然是我假想出来的,但我没有写完,看完《与友人书》,我明白了为何自己的文章无疾而终,也许是因为我没有那么多渴望。
你说北京是唯一有着波西米亚气质的地方……
你说你要去南方,梵高说过南方有更多的色彩,更多的阳光……
你说你再也不会来北京了……
你变成了“我”记忆里的“南方诗人”,诗人的下落不明的生活啊,他会有怎样的爱情,他是否还在生活着,他是否已经向现实妥协,或者还在挣扎着向上游。
看到这里,我仿佛觉得《与友人书》是序诗的扩大版,毕竟诗里说的太隐晦,而信给含蓄的意象以具象的呈现。同时,你更加明白,原来你并不需要读懂诗意,因为诗里诉说的一切就在那些故事里,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也无需再重复书里的故事。因为当你读完一篇篇文章时,你只有一个感受:这就是生活,生活,生活啊。也许你会麻木,因为远子描绘了那么多看似处于生活边缘的人物,但是当有一天,你也体会到那些人物所具有的感情时,你会问自己,到底是自己也是个边缘人,还是那书里的人本就是正常人。就像有人问侯孝贤,为什么你的电影里总是在呈现社会边缘人的状态?侯孝贤答,我并不认为他们是边缘人。通俗的说法是,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作品,总归是生活的提炼。如果作家要写隔壁老王,会有谁看呢?老王一定要做一两件出格的事才配作家写进书里。好的小说里多的是老王,老王有时候发神经了,于是变成了文学人物。我们是看老王的看客,却忘了自己也是老王。
然后是《十七个远方》。相比较《夜晚属于恋人》,《十七个远方》的封面要朴素的多。第一次看到“国贸的地下王国”一排字好端端的列在目录里,满满的都是心安,这意味着我要在藏书的路上越走越远,电子版看了不算看,真正看到字字句句都印在纸上才算真的看了。看完整本书我模糊地明白,为什么有人说远子越写越好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是他在文字中隐藏的更深了,《国贸的地下王国》里所出现的“我”与客人大谈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绝对不会出现在《夜晚属于恋人》里。就像一个孩子长大成熟后,他或她很少再与别人空谈梦想,只用行动去完成梦想。远子的第一本书里,还时不时的流露出作家“自觉”的思想,特别是书的第二部分,以十七个国家或地区的名字作为标题,代表十七个远方,这太像“一本书”了,难免让人觉得有些乏味。而第二本书好的多,直愣愣的一篇一篇接下去,霸气而有生气。而展阅内容发现,他只是叙述,叙述,再叙述。我相信作家在写文章的时候,至动情处许会不自主的评论或者抒情,但是这些都尽可能的被作者砍了,只剩下不动声色的描绘。这仿佛在告诉读者,事实就是这样的,你自己去想吧。
与《夜晚属于恋人》一样,《十七个远方》仍然属于那些飘荡于城市中的青年男女,那为生活或生存做出的妥协或者坚持。但是,与此同时,我拒绝为远子贴上“北漂文学”代表的标签。任何作家都会描绘他所在的城市和生活,甚而都有责任描绘这座城市,让它成为自己独有的。就像余光中所说,他有责任描绘他所居住的西子湾,让西子湾成为“他”的。所以,如果硬要标榜“标签说”,我宁愿说,是作家给北京贴上了一个叫“远子”的标签。
看完远子的两本书,我知道当他再出书时,我会毫不犹豫的第一时间购买,无需任何宣传。在我的阅读名单里,这样的作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我不是在标榜自己有多么高冷,而是,远子的作品真的很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