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有多蛋疼,只有做的人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你用不用心,粉丝全都能感受到。一个用心的运营人,自然对概念掌握得更好,对问题的认知更加透彻。那……如何运营才叫用心,才会走心呢?
对于一些运营者而言,“写文章”的步骤就是:上网搜刮十五篇,每篇里面摘两句。拼拼凑凑成文章,一键上传全搞定。
如果这种“应付”的态度叫写文章,那我估计,“应付”都不好意思。
写一篇文章,我们不夸张地说,至少应该包括六个部分才算完整:内容、标题、引导语、排版、配图、转化。
1. 文章基础内容的编辑:还包括前期选题立意和资料收集的过程。
2. 标题优化:至少应该列出10个左右标题(最好由小组成员分别提出,更好地发散思维,相互启发),分析各个标题的吸引程度,择优或再提优秀标题。
3. 引导语的提取:不仅对粉丝阅读有有益,对作者自己把握文章也大有用处。
4. 文章排版:需要注意风格与文章风格一致,千万不要过于花哨。
5. 配图:要注意两点,一是与文章风格搭配,二是不能侵权。
6. 转化:就是指末尾需引导用户留言,参与互动。
以上,每一个部分都做完善,才算是写好了一篇成型的文章。否则,你只是在自欺欺人地编辑文字,除了浪费时间,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群运营不等于群内运营
目前,群的运营通常有两种状态:
1. 一天紧盯24小时,有人发广告,踢!偶尔遇到自己了解的问题就回答两句,一不小心一天就重复了20次。好不容易找到个好话题,要跟大家讨论一下,发现根本没有人理自己,全身尴尬癌都犯了。
2. 做事情的间隙快速浏览群内375条聊天记录,晚上精心挑选几个行业动态,加上理解和点评,第二天八点准时推送。
可这种群运营的状态真的健康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真正的群运营,绝对不是“空隙时间”可以做好的,而是一个能够循环推进健康生态系统。从用户获取到人工维护,再到群的自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1 获 取 用 户
这个阶段肯定是需要人力去主动推进。一是靠人脉推荐,二是根据社群定位去各个平台挖用户。
2 建 立 机 制
你的群里,谁是管理员?谁负责泡在群里聊天?谁负责发红包?为你千辛万苦组建起来的群设定相应门槛,制定规则,才能更好地管控手里的群。
3 提 供 价 值
每天发什么内容、做什么互动?不管是基于友谊还是兴趣建立的群,都需要明白一点,就是“能为用户带来什么”,给他们一个留下来的理由。
数据分析不等于看一眼阅读量
作为一名微信公众号小编,时刻关心文章阅读量肯定是好品质。
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多看一眼阅读来源,多看一眼图文分析,多做一眼数据对比,那你离成为优秀小编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所以说,数据分析关键在于分析,不是看一眼就完事。而是通过这一眼能看到第二眼、第三眼,得出的结论对接下来的运营工作有指导。
新媒体矩阵不等于复制粘贴
“新媒体矩阵”?
不就是在各个平台申请个账号,把推送的文章复制粘贴,发到头条、搜狐、简书和一点资讯平台上。
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那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事倍功半”。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现在各个自媒体平台的用户属性都不尽相同,如果你只是简单地复制粘贴一遍,基本没有什么帮助。另外,现在各个平台的原创保护机制日渐完善,这种复制粘贴很可能会因为搬运的非原创而受到惩罚。
Ps:这里关于“原创保护”的问题要说明一下。由于现在原创保护的判断是与全网的文章进行对比,所以,即便一篇文章是小编的原创,但并没有在该平台首发,该平台依旧认定这篇文章是非原创。
基于上面所说的内容,我们要想运营好新媒体矩阵,就得思考些问题。比如:首发平台、标题调整、账号引流…….
现在有“高产新媒体人”会在不同的平台发布不一样的内容,当然,如果条件不允许,至少可以把上面提到的细节考虑一下。
其实,新媒体运营做得好不好,有的时候就在于你能否在细节上让自己“多看一眼”。静下心把基础内容思考明白,未来才能更好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