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文章】【故事】流泪的蜡烛
【文章作者】余然焰
【文章来源】伯乐推文专题
在左江支流江畔,有个吉安村,村里那个最美的女孩出落得珠圆玉润,婷婷玉立,是十里八乡出名的小美人,就连挑剔的媒婆都说她最好找婆家。
长成少女的女孩更加靓丽迷人,她肤白貌美,眼窝似清泉,亮闪闪;一头乌发垂自圆翘的屁股……
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巧娘。
巧娘十五岁,就几乎包干了家里的一切家务活;也是在那一年,她从冰河里救了一个“海归王子”。
这是不是上苍特意安排的缘分?她和“王子”会演绎出美好的爱情剧吗?
为啥十七岁的巧娘嫁给老黄庄的狗蛋?要知道狗蛋可是幼年得了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从没站起来过!
为啥巧娘用割腕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又为啥她的手里紧紧抓着,是只有结婚才点燃的大红花烛?
去读原文吧,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原文里。
一、 精心设计,符合逻辑
如:“巧娘十七岁就嫁给了狗蛋。”
在文章的开始,作者用“巧娘和狗蛋“这两个名字,既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带了暗示:鲜花插在牛粪上,都是在表明这两人很不般配;更用了“十七岁、嫁人”等词,来进一步引起读者的关注。
又如巧娘的嫂嫂——翠苹这个人物形象的描写:
开始嫂子对巧娘还过得去;后来因为贫困,嫂嫂心性大变;所以当“嫂嫂一见碧色通透的玉佩,心里就打起了小九九;更押宝似的用尽心机,不光要巧娘好好陪着,还省吃俭用去集市买些肉食回来,专门给黎若笙添加营养。
从欢天喜地到失算落空,这巨大的落差,让嫂嫂自是更不待见巧娘,成天骂她;后来嫌她名声不好,丢人,只想赶紧找人家把她嫁了;最后就有了嫂嫂见钱眼开,拿到伍千块彩礼钱,问都没问一下巧娘的安危,当天就同意了黄金牙家的提亲。
二、 情节曲折,一气呵成
开始作者描述了父母早逝的巧娘,尽管人长得美丽,却不受哥哥嫂子的善待,十五岁就几乎包干了家里的一切家务活。为此,还用了她在冰凌刺骨的河水里洗衣服,难过地哭泣这个情节。
而这个情节,是一个关连,带出了巧娘在冰河里救了海外归来的、临海市黎氏集团的三公子黎若笙的这一段。
故事到这里,作者又把对爱情的期盼置于读者的眼前,更把它作为改变巧娘命运的砝码,重重地压在了读者心上。
然而,正如作者所说:世上一切不是你想要,就能拥有的。尤其是爱情这东西,更可遇而不可求。
被救的王子不爱巧娘,只把她当救命恩人。所以,当初有多大的期待,现实就有多大的失落。
王子走了,风言风语来了,谣传巧娘已不是黄花大闺女,可怜的巧娘不仅没有因救王子得到救赎,反而更加遭人嫌弃;后来,来给她说亲的,不是老光棍,就是死了老婆的二婚头。
正当读者感叹:巧娘该怎么活的时候,一个更大的不幸接踵而来……
这一波一波的叠加,高潮连起,揪扯着读者的心,牵引住读者的情,让读者一口气读完整个故事。
三、 故事引发的思索
这个故事无疑是一个悲剧,那么怎样去遏制同样悲剧的再发生呢?
是脱贫致富,改变贫困落后的生存状态?是全社会关爱失去父母的未成年人?还是抓好基层教育,用文化知识改变命运?
而这个故事带给每一个读者的,是不是还有尽小我之所能,伸出援手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