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考场记叙文,如何立意及构思是很重要的问题。
考场记叙文的立意应当符合“真”“善”“美”的原则。首先,选取的材料应当是“真”的。这里的“真”不必非得是真人真事,而是指一种“真性情”,即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本原之真”。当然,这种“真”体现的是一种“善”,是心灵中至真至纯的东西,只需符合生活逻辑的真实就可以。换句话说,就是你编的故事在当下的环境中有可能发生,那它就符合“真”的原则,一如鲁迅所言“撷取种种糅合为一个”,只要合理就是“真”。其次,胡编乱造的神话般的“大话情节”对于记叙文写作来说切不可取。“美”的主题或立意是“善”的补充。凡是“善”的就是“美”的。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兄弟姐妹及同窗情谊,以及对陌生人的关爱,对弱小者的同情,还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等等,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善念,都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这些都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母题”。当然,批判“丑”也是一种“美”与“善”,但需要拿捏好尺度。第三,与“大”相对应,选材还需要提及一个“小”字。具体地讲,就是选材的时候要尽量选择熟悉的小题材,这样才能写得真实且生动感人。比如,拯救地球之类的大话题远不是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就能够说得清楚的。因此,即使是要写也应当截取生活中的小事或从一个侧面展现这个主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切口,大主题”。例如,要表现父母之爱的大主题,就不见得非要写生离死别、孤苦无依。你失落时母亲端来的一杯水,或者父亲在墙角的沉默和深夜的叹息等,同样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因为,这些生活细节之中体现出的就是“真”“善”“美”的大爱。
写作考场记叙文,选材确定后必须面临的问题还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等应怎样安排。什么是一篇记叙文的核心呢?大多数人都会把重心放在故事情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篇幅编造故事情节——详细地叙述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及起因是什么、经过了什么、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以便使之有波澜。其实,“文似看山不喜平”原本没有错,但只努力地想讲一个情节曲折的故事而缺乏对故事的主体——人物,进行细致入微且生动可感的描写就走错了方向。因为,故事情节只是文章的骨架,它应该蕴含在鲜活的人物之中。
塑造人物形象应该是写作记叙文的核心。因为,真正打动人且可以体现主旨的载体,一定是血肉鲜活的人物。至于情节,它的作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说得再具体一点,它只是人物行动的一个轨迹。打个比方,人物与情节的关系就好比项链中的珍珠与线,二者虽然不可分割,但真正打动我们的是项链上的珍珠,而不是串联珍珠的线。所以说,写记叙文时确立表现主旨的选材后一定要竭尽全力,尽可能地描绘鲜活的人物形象。这样,一个“善”而“美”的人物形象写出来了,作文的主旨自然也就表现出来了。
如何集中笔墨描绘人物形象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描述“一天之内一个地方发生的一件事情描绘一个中心人物”。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限制“一天”“一地”“一事”“一人”的目的,是要集中笔墨。试想,如果你花费四百字的篇幅在故事情节上,那你还有多少字可以描写人物呢?显然,不频繁地变换时间、地点和事件,就可以有更多的篇幅对主体事件的细节进行描绘,就能把一件事情讲清楚,进而把鲜活的人物塑造出来。有些学生的作文从小学写到高中,甚至没有一句对人物外貌、动作和细节的刻画。这类文章除了告诉读者情节外还有什么呢?还有一类情况是,有些学生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常常把故事背景和起因交代得十分详细,甚至是将其同描写可以体现主旨的核心人物放在同等地位。结果,文章不是游离于中心之外,就是写了两个与主旨毫不相干的故事。
写作考场记叙文,在“描绘一个中心人物”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对次要人物的刻画。因为,次要人物有烘托和陪衬中心人物的作用,可以与中心人物构成对比,同样需要描绘出他们的各种形态。
综上所述,记叙文的写作应当综合运用动作、语言、外貌,并借助细节、景物等对人物形象进行描绘,让读者看到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不是听到一个故事概要。(来源:《语文报·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