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播出后,豆瓣以及其他主流论坛引发了针对这部电影的剧烈争论,甚至燃烧到了不同受众群体之间,四处飞溅的脏话与刻薄重又刷新了我对网络风气的认知。
我们对一部电影的批评,如果看成一个介入与互动的完整过程,那么《流浪地球》的话题性和话题活动甚至已远比电影本身更值得思考。
安卓app商店被《流浪地球》粉丝“攻陷”——这个事件本身就值得做个社会学分析。“小破球”粉丝们的感情在豆瓣受到创伤,于是在豆瓣app评分下也纷纷刷一星,享受着所谓“自由评分权利”的复仇式集体狂欢。
我曾对朋友说:极右知识分子终有一天还是会被“清算”的,甚至这已无关哪方正义与否,只是历史的规律性而言。极右知识分子普遍带给人的印象是:不接地气,自视清高,愤世嫉俗,却又更多地掌握文化界的话语权。以民自命的人却自高于“民”,我们制造出的文化鄙视链,以后将会自食其果。这个平衡终有一天会被打破,而现在还只是网络暴力。(被你鄙视嘲弄却又吵不过你的时候只好打你了,这是“民间哲学”的另一种“平衡”,而中国网民已超过八亿人。)
“人民”是个工具性的词,它实际上是分裂而且含混的,因而人民自己会生产不是“人民”的人。自外于“人民”的傲慢也好,正义也好,甚至“自由”也好,它总会有代价,而当这个代价偿还的时候就是历史的轮回。没有人是赢家。
《流浪地球》的票房成绩即是某种无言的投票。
——————分割线——————————
很多看过大刘原著的人都会说,《流浪地球》电影几乎已经看不到大刘的“冷酷哲学”,而代之以“家”为核心的温情主线。其实大刘的“冰冷理性”在电影中还是有很多展现的,只是它悄悄隐藏在电影的叙事里。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在把火石运上楼顶的时候,一个特战队员为了救姥爷牺牲了,而姥爷虽然被救下,他的防护服却在被救过程中划破,仅仅只多活了几分钟。一般我们看电影,一个正面角色的牺牲应该至少有情感上相应的“意义补足”来安慰观众。《流浪地球》则提出另一种残酷母题,在宏大命运面前,微小个人的选择和生命可能是意义缺失的。
特别行动队员们历经千辛万苦,死了几个队员,跨越几百公里,就为了救杭州。终于快到杭州的时候,却发现杭州已经被岩浆吞噬了。火石本来是很珍贵的,因为它本可以救三十万人。但三十万人在火石到来前已经死亡,这次行动的意义同样阙如了。或者它的意义就是告诉观众一个残酷的命运真理,就是意义本身的意义是建立在幻灭之上的。
我们甚至可以猜想,如果最后吴京的开着飞船还是没能点燃木星,这必将是一个巨大的幻灭悲剧。毕竟也算有铺垫了,以色列团队不是早就提出过这个方案成功可能性为零么?然而幸好郭帆导演没这么做,因为地球毁灭了,票房就破灭了。
这是电影里所“隐藏的大刘”。
———— ————分割线——————
其实作为普通观众,我们想看的并不是中国拍的“好莱坞电影”,而是有异于美国的拥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工业电影。
电影中有两个点映射了我们当下的重要宣传,一个是宏观的,一个是微观的。
微观的那个就是吴京对俄国佬说,“咱们孩子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会看到。”——你看,很符合当前的生育政策。要是你不生了,或者生少了,怎么会有孩子的孩子的孩子可以去贝加尔湖钓鱼?【调皮】
宏观的那个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以前我们看美国式英雄,都是政府傻缺,美国英雄一个人挑世界,救世界,或者最多组个小团队救世界。但这部电影只要是认真看过并客观评价的,都会知道实际上是全人类一起救的地球,和“太空战狼”并不相干。
运火石去赤道发动机,结果还没运到,其他团队已经把火石运到了。
李一一发现了可以点燃木星这个方案,但是红点说以色列科学家几个小时前已经提出过了。
一伙人使出吃奶力气终于把赤道发动机点燃了,火焰喷上5000米高空,但也有其他两座发动机也同时点燃了,和他们一起努力挽救地球。
吴京和俄国佬冲出休眠舱,在空间站外上演“地心引力”的时候,也有其他人炸开休眠舱的门,和他们同样试图阻止空间站的逃亡。
地球人一起救地球,而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伙人,这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很好的诠释。这个“救世主题”迥异于美国式英雄,开辟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我们其实不必逢“政治正确”则反,它优秀的地方我们也应该有勇于承认的勇气,在我看来,这种团结和共度时艰的精神确实比美国式末日影片更加高明也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