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世界历史你就会发现,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除了绕水而居,还有一点非常值得关注,那就是对食盐有意识的追求。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得食盐者未必得天下,而得天下者必先得食盐。
山西晋南,古称河东,这里有着一块巨大的盐池——河东盐池,这里正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和他的部族活动的重要区域。
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生活着很多原始人,在漫长的生命演变中,他们逐渐了解了食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总是向有盐蕴藏的地区聚集,从而形成了一个个的原始部落。
河东盐池,这是一个封闭性的内陆盐湖,湖水的含盐量很高,经过暴晒之后自然结晶成盐,无须加工即可食用,在原始社会,有了盐,则意味着部族中的劳动力有力气去耕作或者战斗,可见,盐池,对于一个部族的重要性。
相传,黄帝和炎帝曾在山西的阪泉打了三场大仗,最终以炎帝战败甘愿称臣,黄帝也成为华夏部族的新首领,此战亦被成为中华第一战。而此战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争夺盐池的控制权。继阪泉之战后,黄帝与九黎部族的首领蚩尤也进行了一场世纪大战,史称涿鹿之战,而战争的主要目的,自然是为了争夺盐池的天然盐业资源。
黄帝与蚩尤、炎帝之间的战争,其结果都是黄帝取得了胜利。黄帝不仅更为牢固地继续控制运城盐池,而且使黄帝族与炎帝族、蚩尤族得以融合。各部族间的融合,将黄帝推到了“华夏始祖”的崇高地位。而盐池在这一伟大融合的过程中,为促进华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的国都,也大都是围绕河东盐池而建的。尧都平阳距离河东盐池140公里;舜都蒲坂距离河东盐池60公里;禹都安邑距离河东盐池20公里。
到了夏商周三朝,虽说当时的国家面积逐渐扩大,运输、储存等技术日趋成熟,但是统治的中心依旧没有离开过河东盐池。不夸张的说,尧舜禹夏商周的兴亡盖因执掌盐池的势力更迭。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都是当时的强国,相互争斗不断,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楚国亦西进夺取巴国东部的“枳”,此举令楚国占据了巴东地区的重要盐泉,此后楚国严格控制食盐流入秦国境内八年之久,让秦国的巴、蜀、汉中三郡长期处于盐荒状态。直至秦国动用十万远征军大举伐楚,夺得安宁盐泉与郁山盐泉,建立黔中郡后,才算解决了秦国西南地区的盐荒问题。此后,楚国兴兵再次夺回郁山盐泉,再次让秦国陷入了盐荒。
公元前279年,秦国再次大举进攻楚国,攻破楚国国都,完全占据了巴东的盐泉地区,切断了楚国的食盐来源,逼迫楚顷襄王率众东奔,去仰给江淮食盐。
当时的纵横家苏代曾说过“楚得枳而国亡”,意即“枳”这个地方是巴东盐泉枢纽所在,乃秦国必争之地。秦、楚相争,楚国败北,则有亡国之忧。此后不过一年,楚人上下齐心,集军十余万,复国于郢,再次夺回巴东盐泉。楚国盐荒解除,楚臣宋玉欣然作《高唐》、《神女》两赋。宋玉赞颂巫山神女自荐枕席于楚王,其实是赞颂巫地之盐再次回到楚国的怀抱。以神女比喻食盐,本就是当地久已有之的传统,《后汉书》所记载的“盐水女神”自荐枕席的故事,当是宋玉“巫山神女”故事的原型。
很多人都很熟悉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但也很可能忽略到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要知道,荆州本地并不产盐,历来食用江淮之盐。所以当时关羽主持下的荆州在盐的消费上,主要依赖的必然是扬州盐商。
吕蒙将精兵化装成商人偷袭荆州,极可能所扮的就是盐商;镇守南郡的糜芳,原本是出身江苏北部的大富豪,其兄糜竺曾出巨资供养过刘备的流浪军很长一段时间,由此可见其豪奢程度。两汉魏晋时期,豪富者十之八九依赖经营盐铁买卖,糜氏兄弟既然发迹于江苏盐产区,又豪富若此,不涉及食盐买卖,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糜芳的叛变固然有关羽陵辱的因素,但出身淮扬盐商的糜氏,与东吴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这一点也不可轻易忽略。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藩镇割据混战。南唐一度是五代时期南方最为强大的政权,势力横跨如今的江苏、安徽、江西各省。南唐之所以昌盛一时,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着江苏省内大部分的海岸线,依靠着这条海岸线,除了能够满足本国的消费外,还能够提供给当时邻近的荆南和楚两个割据政权。
南唐国运的转折点始于公元958年被后周军队击败,被迫割让掉长江以北领土。江苏盐区的失去对南唐的经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以前食盐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如今要以每石两贯的价格向后周购入食盐,这比开支每年可达到铜钱60万贯以上,加上此外每年必须支付的数十万贡纳,南唐财政已是捉襟见肘。等到后主李煜即位,南唐的经济已经濒临瘫痪,国内铜钱严重不足,不得不转而铸造铁钱作为替代品。铁钱导致百姓财富大幅缩水,社会不满程度骤增。这也是南唐政权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直以来,江淮盐场在影响中国历史走向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元末的张士诚实为盐商,他的主要财源正是江淮盐场,朱元璋先定张士诚正是看中了江淮盐场的经济实力。
满清入关后,吴三桂起兵叛清,影响极为庞大,清军与吴三桂的部队在如今湖南省的北部形成对峙长达6年之久。康熙17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登基称帝时,他所控制的领土包括了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五省的大部分。从食盐的分布来看,当时四川作为西南地区的主要盐产区,主要供应四川、贵州两个省区,云南只够自给自足,广西则仰仗广东的食盐供给,而湖南历史上则一直依赖江淮地区的食盐输入。吴三桂反清期间长期用川盐长期供应贵州、广西、湖南三个省份的食盐已经相当吃力。在吴三桂病故之后,清军又占领了洞庭君山,切断了四川向湖南输送物资的补给线,吴军湖南防线崩溃。湖南、广西的百姓常年忍受盐荒之苦,以至于民心大失,这也是吴三桂反清失败的一大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