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朋友给我安利了“书香苏州app”,我第一次在网上借书,拿书的时候虽然一番折腾,但也是一桩新奇体验。
大约小学3年级的时候,我有了我的第一张借书卡。然而那时候对看书实在没什么兴趣,也没去借过几次。
后来苏州图书馆开了之后,我也凑热闹去办过借书证,同样的理由,基本也是不用的。再后来也就是和朋友约着去图书馆自习的时候,会用到借书证,也依稀记得借过基本没什么营养的小说,其他的就基本用不到了。
对于当时不爱看书的我来说,办借书卡这件事确实有些浪费了。
2019年年底开始看书的时候,我都是直接买书。
现在回想起来,刚开始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自己买书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以直接在书上涂涂画画写写,有一种“这本书是属于自己”的感觉。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书架上的书肉眼可见式的增多,工作室里的书也占用了书架的好几格,想着办法的有效利用空间,一个格子里放两排书,里面一排,外面一排,放满了上边还有空间就继续叠上去……
大概放在以前,我不会想象得到自己有这么多书的时候。
去年苏州第二图书馆开馆。
偶然间在大众上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就在想,也许是时候去图书馆办张借阅证了。
当时家里还有好多的书没看完,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家里没看完的书全部看完之后,我就去办借阅证。
事实告诉我,这个目标似乎真没有可以实现的时候。
看书的过程中,随着自己挖掘出的“知识漏洞”越来越多,一找到一个领域就想好好了解一下,我就忍不住上购物网站把书放进购物车里,然后趁着优惠直接下单。
看书的速度变快了,但是买书的速度也变快了,家里总有看不完的书,加上有时还会用kindle看书,所以一时也找不到去图书馆借书的理由。
书买的多了,也就发现了一些弊端。
比如说,买之前我都是凭着直觉下单,也基本上没有去豆瓣看评分,或者是看大咖推荐的,就是觉得想看什么就买什么。
结果发现有一些书其实并不能给我带来多大的启发,看过一遍没必要看第二遍。这也就导致了我的书架上,除了那些可以值得看很多遍的书之外,也有不少留着“浪费”的书。
这么一想,如果能在购买之前先把书看一遍,觉得值得再看的就买下来,不值得的看一遍也就过了,这样是不是更加经济一点?
但是对我来说还有一个难点——虽然我现在比先前更加愿意社交了,但是依然还是不太愿意去我不太熟悉的地方,比如说图书馆。
图书馆这个地方对于我来说相当的陌生,所以内心总有一些畏惧感,虽然想去借书,但又迟迟跨不出那一步。
恰巧这个时候,朋友给我安利了网上借阅的APP,也“打开”了我的新世界。
最近重新研究Bujo子弹笔记,加上也想学习文案,所以在APP上借了共计9本书。
第一次收到短信的时候,我以为所有的书都到了,冒着大雨跑去图书馆,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了借阅书柜,结果只拿到了一本书。
当时有那么一些懵,当然也是一个好机会让我向朋友请教,也算理解了借书的机制。
昨天去图书馆拿回了借阅的剩下8本书,内心还是有些雀跃的。
对于看借阅书籍,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记笔记。
我已经习惯了在书本上涂涂画画,所以让我看书的时候书上什么都不划、什么都不写,着实有些难为我了。
也正是靠着这样一个契机,我可以去思考如何做一份完善的读书笔记,正好把我前面积累的那些阅读方法、笔记方法可以真正用起来。
在一个领域钻得越深,就发现学的东西越多。
从“买书”到“借书”,不仅是行为上的一种改变,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升级读书方法、细化读书方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