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节复习课,一年级的孩子们学的很开心,很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种天性难得一见,或许从班级管理的角度上,的确差强人意,但是未必也不是什么好事,孩子们学的快乐,愿意去学,不就是乐学的一种表现吗?
我不想说复习课中的种种,在研讨中大家都聊了很多,谈了很多……今天的复习课后的议课探讨很有价值,更有点像头脑风暴。我很喜欢参与这样的研讨,从他人那里去吸取养分,易于自己重新认知已有知识的建构。今天的议课环节,让我想到的是,老师们总是在说自己在实践中,找不到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切合点,而在我看来这次议课交流中就碰撞出很多切合点,这些切合点就是可研究的小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思想碰撞中抽离这些内容,做到”取之有道“。
取之有道之关键句“我们应该区分两种不同的存在,经验的存在和科学的存在,经验的存在是有缺陷的”
我从未想过要质疑经验,还经常拿经验去给别人上课,听到了这句话,我开始有点小惭愧,也让我反思自己的经验。那么经验的背后,我们是否想过,经验是否能够更加科学的表达呢?我觉得我们可以试试用数据去说话。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深入浅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融入教育中的新技术又有多少?我们又能做多少?在研究一个教学问题的时候,我们是用经验去陈述还是用数据去陈述呢?当然,有了数据还不够完整,现在这个数据充斥的年代,缺乏更多的是解读数据的人,而这样的人需要如何培养呢?或者说我们如何成为能够解读数据的人。
取之有道之关键词 “遗忘曲线”
晶晶同学在议课中谈到”遗忘曲线“,这是我在百度百科找到的答案: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人体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循序渐进的直观描述,人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该曲线对人类记忆认知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常情况下,复习课上,老师们最爱说类似的话:“看看谁能够记住我们学习过的这些字……”那么这些在学生身上发现的这些问题是否与“遗忘曲线”有关系,那么教师应该选择什么时间对知识进行梳理与复习?不同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复习方式?教师是不是应该对教材进行整体的梳理?教师是不是要选择适宜的时间节点呢?这些都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小课题进行研究与实践。
取之有道之关键词“游戏中的规则”
游戏是每个孩子最喜欢的一项学习方式,学生在意的是游戏的结果,还是在意学习到的过程?我们又该如何去看待呢?我觉得社会之所以文明,在不断进步。就是因每个人懂得规则并且遵守规则。一个小孩在他刚刚喜好玩游戏的时候,要让他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并且要履行在规则中标准。而作为老师的我们,更要知道规则中制定标准的重要性,一朵花、两朵花……是物质的映射,教师要如何转换物质的激励,需要每一个作为教师的我们去思考……我们能否选择这个点去做个小研究呢?
取之有道之关键词“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是我们在教学中提供给孩子们达成学习目的的一种支架,我更愿意称呼它为学习支架,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中,我就对这个学习支架情有独钟,因为我觉得设计学习支架的过程,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过程,其中蕴含了太多的思考,一个角度是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思考如若你是学生,你想在学习支架的提示下获取到什么?另一个角度教师的思考,我设计的一份学习支架是否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任务单中,一些提示的存在是否能够帮助他克服自己的学困点,例如老师田字格的设计、书写提示、拼音标注等等。这个点是否也可做个研究的小方向呢?
这篇文章好似杂谈,好似我说了什么,好似我又没有说什么。但是终究有一个目的性,就是想让作为教师的我们去跳出现象看本质,究其内在看问题。这样才能将我们的实践研究与理论相结合,使其真正落地,让我们的学生受益。
本文原创,克隆者勿扰,清者自清。期待与您探讨……1531425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