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丨缺席的“洗山雨”用另一种姿态出现
作者:襄武公子
陇西有个习俗,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来自十里八乡的数万群众扶老携幼来浪十方山,用时髦点的话说叫去仁寿山去看庙会。仁寿山名得于何时,史无记载。清康熙岁贡杨其忠《重修仁寿山古寺碑记》称:孔子有"仁者寿"一语,故此山取此佳名。
四月八,外地俗称浴佛节,在陇西县名为朝山会。这一天,乡亲们都会早早的赶往十方山,登高舒啸,极目远眺,观赏当地特有的“打板儿”。打板舞是朝山会的特色之一,属于"朝山会"的一项民间祭祀活动,以矫健、飒爽的风采闻名于县域。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节庆期间,表达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良好愿望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属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今年的四月八,人山依旧,只是天不遂人愿,灰蒙蒙的沙尘掩盖了整个陇西城,少了往年的“洗山雨”,多了一场“沙尘雨”,总感觉意犹未尽。行走在仁寿山下,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摆满了山前空地及近一公里地的公路两旁,叫卖声不绝于耳,东西种类多,价格还亲民,市井气息扑面而来。而在山门口,有关单位亦趁此良机,悬挂横幅,散发资料,大力宣传产品,俨然是一堂规模盛大的庆典。
拾(she)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代英主李世民雕像,壮冠虬髯、手持玉带而缦立远视。打开中国浩瀚如海的文史典籍,总是回避不了“陇西”二字,“天下李氏出陇西”、“陇西郡望”、“李氏故里”。作为李氏的发祥、成长、繁衍、发迹之地,即使后来取得天下、定都长安之后,这一方祖庙宗祠所在的热土亦是李氏宗亲的羁绊。平台之上是当地民间书画作家作品交流场地,文化底蕴可见一斑。穿过右侧月门,便到第一座供游人休息的亭阁,若在炎炎夏日,当可乘凉纳暑,但今日等待游客到来的显然不是它。每年的四月八,济公扮演都是一大亮点,不求名来不求利,颇有魏晋风骨,正如老先生所说:“你为四月八而来,我为你而来”。
前些年陇西堂、碑林等地是不对外开放的,近年来文物修复保护工程力度加大,方始开园供游客观赏。陇西堂坐落在东院,与碑林相对而立,苍松掩翠,两侧园中牡丹竞相怒放,味芬气馥,沁人心脾。前人斧凿刀耕的书法碑文、高雅的盘龙盆景,点缀得景色更加宜人,白玉兰枝蔓伸展、木绣球花骨硕丰,也在为这一年一度的朝山会极尽妍态,引发游人驻足。
雄踞仁寿山巅的八角楼古朴典雅,登上楼顶,陇西川塬尽收眼底,古城新貌一览无余,此次游客众多,为安全考虑计,并未开放。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年和四月八,过年就不必细说,“家穷人影瘦,小麦拌米豆”,这个米是小米、是玉米,掺在一起食用。一年来只有过年那几天才能敞开膀子吃肉,所以格外欢喜。而四月八,或许可以看做是陇西人民不约而同组织起来的一场踏春、亦或是全民郊游。这一天,不论男女老少,齐聚仁寿山逛庙会,看打板,听秦腔,看秧歌,品各色小吃……,热闹非凡。
陇西人所谓“打板儿”,现统称“云阳板”,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云阳板的起源与演变,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但云阳板、清光伞及巨幡上的云纹、太极图案皆为道家特有,队员所着服饰也为道家仙童打扮,且身后悬有八仙所持法器,而在队伍中间,却高树一尊释迦牟尼佛像,这大概与陇西地区民间信仰中佛道交融的悠久历史是分不开的,或许将来“汪家洞”开发后得史料可以解开谜团。
行走在槐柳相织,古木掩映的仁寿山,褪去了城市生活的浮躁,伴着袅袅梵音与空寂鸟鸣,纵使天将夜,人亦归,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2019年5月12日晚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