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浓郁的民俗风情,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让学生感受深厚的文化内涵,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语言运用: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在相同语境中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思维能力: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运用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实现自我学习。
审美创造:认并临摹行楷,提高书写速度和审美品鉴能力。
【课前解析】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共设了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指导学生无论是读文章还是写作都要分清主次。在习作的时候,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词句段运用”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些习俗及其寓意,并学会在习作时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为习作增色。“书写提示”则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书写速度。“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诗《长歌行》。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多角度了解了中国的一些民风民俗。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科和内容的整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上。古诗《长歌行》是一首劝诫我们珍惜时间,努力奋发向上的诗,要在理解的基础进行背诵。
【教学目标】
1.总结交流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2.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4.认识并临摹行书,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5.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教学重难点】
1.交流收集到的风俗资料和学到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熟读并背诵《长歌行》,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查阅、搜集风俗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反思】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通过“自学提示”提出自学的要求,重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渗透学法的指导。
学法的指导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学古诗《长歌行》时,让学生反复朗读,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悟诗情。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利于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3.重视“语用”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本节课注重“语用”的训练,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