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参加余昆老师发起的思辨共读活动,余党绪老师主编的这本书我也会读,但会少了很多思考,也不能共享群里来自全国天南海北老师的心得感悟,因为一本书,我们彼此陌生的一群人拥有了共同的语言密码。
我在生活中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在教学中难免常常缺乏理性,特别是文本的解读,偏重情感体会,侧重语言赏析,有时会缺乏理性的思考。余党绪老师在这篇文章中强调了语文教学中的“理性”与“合理性”的问题,恰恰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一、语文能力的形成,有赖于高品质的语言思维养成
我的理解是只有高品质的语言思维的养成才能最终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
思维是知识生产、建构与创造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知识本身没有生产力和创造力,借助思维,知识才拥用了无与伦比的力量。思维,“维”是连接,“思维”就是对知识的关联、融通与整合。知识不会自动转换成能力,是思维给知识插上了翅膀。但是在我们的现实教学实践中,思维教学关注的主要还是以联想、想象、移情、体悟、灵感为主要内容的感性思维。
教学是有目的追求和规律遵循的实践活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是其必然要求,尤其是现代教学,不仅目的内容是理性化的,过程与方法也是理性化的,不仅有一整套的知识与价值系统来支撑,还有一整套的可描述、可分析、可评估的技术系统作为支撑。教学的“理性化”或许破坏了文学作品的浪漫气息与诗性品格,但却适应了现代教育的生存处境。
理性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它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能够让学生深入剖析文本,理解其深层含义,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上。然而,在现实中,感性思维往往更受重视,理性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这导致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
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反思和提升。
二、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近十多年来,为了纠正文本解读中“碎尸万段”式机械肢解与烦琐分析而转入了大框架式的“整体感悟”。余老师在书中说“取消了文本分析某种程度上就等于取消了阅读教学”。
没有合理的深度的分析,就难有可靠的整体感悟;不经过反复的文本分析训练就难以形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就像“包丁解牛”一样,“整体感悟”是在长期的文本解读的实践训练后可能达到的境界,不能指望在“整体感悟”中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将结果当作方法与途径,重结论而忽略得出结论的逻辑与过程。
我在余老师的书中找到了我的困惑:去年九月和今年九月分别接了一个六年级和五年级的新班,我也采用了“整体感悟”的方法来学习课文,一个星期可以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剩下的时间想带着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但实施起来效果不是非常好(之前在五六年级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是由于从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训练,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具有了“庖丁解牛”的“整体感悟”能力)。原因就如余老师说的,陶渊明“不求甚解”而又能“会意”,诸葛亮“观其大略”而能满腹经纶,都是他们的人生经验、学识甚至阅读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所达到的“结果”。看到包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就能恢恢乎游刃有余,却忘记了他曾经解牛无数。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文本分析上下细致的功夫,学生具有了“文本解读”的能力,才有“游刃有余的整体感悟”。
余老师特别强调“缺乏文本细读的功夫,所谓的拓展与深入,也多建立在粗糙的感觉与空泛的顿悟之上。”
三、在文本解读上,合理性与开放性也是同等重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道出了文本解读的多种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合理性,也就是说一千个人可以有一千种哈姆雷特,但不见得每一个哈姆雷特都是“合理”的。是否合理,尚需分析与评估;而分析的基础,就是莎士比亚原创的那个文本。通过分析、判断与评估,在多元的解读中选择最合理的那一种解读,这才是批判性思维的精髓。
质疑与反思是批判性思维关键环节,批判性思维始终将对“合理性”的苛刻追求作为自己的要件,所谓“大胆质疑”是远远不够的,“大胆”之外,更需“合理”。在恩尼斯的定义中,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决定我们相信什么和做什么”,就是说,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在于理性的判断与合理的选择,它追求的是“合理性”,是最合理与更合理。
在“二期课改”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所以特别具有蛊惑人心的效用,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先前的文本解读在“理性化”的道路上走过了,结果走进了技术主义和训练主义的死胡同。“开放性”首先意味着要理性地对待所有的思维方式,感性思维天然是开放的,这是它的不足,但也是它的优势。在文本解读中,感性经验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其次,“开放性”的意义在于,承认理性是有限的,对理性始终保持警惕与质疑,理性也需要接受“合理性”的追问。
读完这一部分内容,让我重新认识到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是如影随形的。文本解读要具有合理性和开放性,对应的也是文本解读要具有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缺乏文本细读的功夫,注重整体感悟,会使学生侧重于感性而忽略了理性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文中以祥林嫂这个人物为例,告诉我们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要对理性的自我质疑与批判。每个人读哈姆雷特都有自己的见解,但不见得每个见解都是合理的,必须要尊重事实逻辑和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