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一书是在书单网上发现,之前从未看过这名作者的书,由于个人习惯,我看书从不细分类别,看到简介是自己感兴趣,就会乐意往下阅读。
不过这种习惯,自然会延伸到对人。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首因效应,对人际关系影响特别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第一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第一眼看一个人、一件事就可知自己是否喜欢,这种行为称之首因效应。
无声告白给予我巨大力量,就像一场及时雨。像书里的故事,似乎常常出现在我们现实生活。父母对孩子期望太高,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进行专制管理,最后造成的是孩子力不从心,负荷过重,为了摆脱这种生活,最后只能选择离开人世。
类似这样的事,每逢到了中高考时频繁发生。压力对于我们来说,是什么?一个人具体能够承受多少的压力,无人可知。无声告白中的女主莉迪亚逝去虽然是一个悲剧,但至少给父母敲醒了警钟。
父母喜欢的渴望的未必孩子喜欢适合。我知道,一定会有家长会说句这样的话来反驳:我们走过的路比你们走过的桥还多,所以还是听我们的。无声告白里的莉迪亚就是这种情况,她所承受的是父母厚望、自身的不顺心,在现实里,莉迪亚不就是我们缩影吗?只是,她最后选择死亡,而我们还在挣扎。
有人说莉迪亚的死亡是一种逃避,事实上她是在做自己,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决定,唯一一个。试问,选择死亡的人在此之前需要鼓足多少勇气?既然,她最后选择了,证明她已经是深思熟虑,她不想再过那种像扯线公仔的生活,她想做真实的自己,只有死亡能够救赎。
正当妙龄的我们,却因不恋爱、不结婚被父母冠上不孝之名,无形在生活里增加压力。曾经,我们也会因这种压力而深思是否应听从父母:和你相伴一生的人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不讨厌他和你共度余生这种观点。
我相信,不少父母都有这种想法,常常把感情是可以培养挂在嘴边,但我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心里清楚得很。
如今,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尴尬年龄,00后喊着我们阿姨,其实我们才刚毕业两三年,自己工作道路还没定,便被家里人逼到人生另外一条轨迹上。
很早之前,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因为你活得不好,赚钱不多,父母就只能逼婚。要是你活得好,赚钱多,也许你还可以用一句话堵住她:我过得那么好,为什么还要另外一个人来插足我的生活?和其他人平分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多年后,希望大家有能力说上这样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