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Klinger的戏剧作品Sturm und Drang命名的"狂飙突进运动"席卷了18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德国的音乐与文学界 其中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全球文学界掀起一阵巨浪。是的,一阵。我完全不能够理解这么短暂的东西为什么要讲?而且据说是一个"富二代"被"小三",为爱所困为情而死的狗血剧情 这有啥可探究?再说维特 还少年?18世纪末的人诶!和我肯定有代沟啊,老头儿维特之烦恼还差不多,不,祖宗。
然而,课已经买了不能退 既然选择了 就认真对待吧。反正一二季我是学过的,章章有感悟 全是人类智慧点滴的结晶呐!而且我也挺好奇为什么这本书 会引发了后来的维特效应。 所以接下来我可能得有些啰嗦的记录下这些点滴。
刚听到"狂飙突进"这个词,一种"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的娘子军的壮烈感有木有,放到现代就是某险公司晨会"Go go go!啊累哦累哦累"的既视感。然后听女神一解释,这场文学运动的调性果不其然 作品大都感情真挚,热烈;以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发狂大闹来表达冲动的情感,但绝非是兽性 而是人文主义最强烈的一抹色彩。不过这一阵也是挺快的,其实只有十年左右,一开始用力过猛 活跃不了多久就得歇菜 可人生毕竟是场延长比赛!
那么一个如流感般来的快去的也快的东西 为什么在文学史上会产生如此巨大意义?我觉得它不是流感,流感带来的是病痛折磨与灾难,而它更像是奥运会开幕时的焰火 点燃即璀璨 绽放即绚烂,是开启接下来浪漫主义的一场激动人心的仪式。种子萌芽 破土而出那一刻爆发出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日出时分 阳光破晓那一瞬间跳动的频率是最激烈的,突破需要这种力量,人生也需要这种仪式感。
纵观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些思潮,文艺复兴把人从中世纪宗教对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追求人性光辉和现世幸福;之后,可能觉得人性太原始 于是出现了古典主义 这个时期的人满口仁义道德、降不下的逼格和无生命力的形式主义 把文学禁锢在一个所谓的高雅殿堂;为什么这样的假模假式,在当时如此受众?放眼今天的中国也存在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教育?因为都没受过教育,思想的教育、应试以外的教育。这时启蒙运动出马了,反封建 用理性的光辉来照亮人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然而理性意味着冷静 太过理性人就会变得像一台精确却冰冷的机器 情感枯竭 没有趣味 没有温度(很多关系就是死在 相敬如"冰"上);为了温暖这个冰屁股 一瓢滚烫的热水"狂飙突进运动"浇来,然后嗨得差不多了,亢奋的情绪又回降到之后的浪漫主义。
忽然一幅龙卷风的画面 在我的脑中浮现,这种禁锢→解放→禁锢→解放的思潮的演变 不就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么?每一次循环 感觉又回到原点 其实都有进步,既然事物发展的规律是这样 那么只要不停下脚步 把自己框在原地 就一定会进步。敞开心扉 每接受一点思想的多元化 就可以破除一些偏见 。
狂飙突进和浪漫主义这两个时期均是以感性为主导,浪漫久啦发现日子过的揭不开锅了 就出现了现实主义,由此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这形成了西方文学的两大体系,看来感性不能当饭吃 理性也不能当水喝 还是要相亲相爱咧~
就像女神说的 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现在我也正站在那条属于我的踏实努力的道路前 准备好新的启程。用感性做风标 理性做翅膀,找回曾经渐渐失去的动力,把喜欢坚持到极致 在小梦开花的道路上 努力努力再努力。
第一次认识这本书是在大三休学住院期间 简介上介绍(大概是说)该小说主人公是一个感情极度丰富并有躁郁症倾向(学名:双相情感障碍)的少年 由于爱情的无疾而终 感情受挫 最终走向自杀的故事 而此书的作者本身也有像主人公一样的倾向 但是他通过写作 排解心中的抑郁 解救了自己 创作出轰动一时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并引发了之后的维特效应:该书出版后,引起很多年轻人纷纷效仿维特,甚至跟随维特一起去了。看完这话 就赶紧把书丢一边了 说实话,当时我的内心是恐惧的,这尼玛看完也想自杀了咋办呢?真怕他给我向这个世界告别的勇气。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本小说,只想问一句:那简介尼玛是sei写的?站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分明是一个情感纯粹,真挚而热烈的单纯boy 楞给你说成有躁郁症!精神病砖家式得风声鹤唳啊!然而由它引发的"Suicide contagion"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精神支柱的倒塌,而不是一种病态。很多人患上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躁郁症,精分(已经很严重的了)等,最初的起因真的不只是压抑心底的情绪无处抒发 压力无处排解那么简单,而是精神世界的几近荒芜 更重要的是少了那些不求回报只求她好的 爱和陪伴,与哪怕的尊重和理解。
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需要另一个人的精神鼓励来推动我走好每一步的人,如果遇到的人很nice很努力 会发现我也一样可以很nice很努力,似乎这样会让我走得更远一点。只是关系如果一旦破裂 或无法更进一步 自己的信仰也会跟着动摇 动力消减,所以也能够理解为什么维特得死会让那么多年轻人跟风自杀。偶像就像是内心的火苗,一个被扑灭 最好能再反复点燃,不行 就必须点燃另一个,不然激情也会随之消退,不过偶像有时也是偶然现象。很久没上文学课,听到第二遍的时候 似乎精神世界又被丰富起来,这种感觉真好。
其实对少年维特之烦恼里大多数观点,我还是很有认同感 甚至有些是可以做到感同身受的,但也存在异处。比如异议之一 是维特对理性的无视和对感性的过分崇尚,毕竟生活还是需要苟且来维持日常的,而诗、美、浪漫、爱这些是我们真正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所以谁也离不开谁 我欣赏维特的单纯与真挚,还有他悲悯的情怀,而我也希望生活中能再多一些理性 适时的带给头脑清醒 同时保持一份情怀陪伴我走的更远。
对于维特的厌恶——为别人而活。刚开始我理解成厌恶活在别人眼里,所以并没产生什么异议。这一回看完,我对此产生了不同看法。在这个每三个人之内就能产生影响,前3°的传播会真正决定你行为的社交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法国社会学鼻祖涂尔干也说过: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离,就越容易自杀。我认为生活在这个每天一睁眼就会与人产生联系,哪怕闭着眼也会有人微你的环境,与人相处是必须要做的事,当然这与个人的独处也并不冲突。有些不重要的人可以不care,而那些生命中你爱的和爱你的 这些美好的存在,则是建立了一种"驯养"的关系,它是一种甜蜜的羁绊。而我又是一个会因为一句认可就充满干劲,会由于对另一个人的喜爱,就非常想努力不断提升不断完善自己,变得跟他/她一样优秀的人。所以人生而自由,但处处都是枷锁。我认为如果这枷锁是一种让人方向更清晰,动力更充足的东西,就不应该被厌恶。为别人也是为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也会成为他人更好的朋友,爱人更好的陪伴,家人更好的支柱,我觉得这种激励对我来说是好的,没有谁为谁而活,开心就好了。关于这两点我是认为不太可取的,但我对于维特中其他的观点表示 非常认同!尤其是他像霍尔顿一样,喜欢小孩。
这一节女神讲的还是挺深的,中秋那天就开始回看 想起来什么便记录一点 一直"啃到"现在,第三遍,还为第三季买了个184×257妹妹 镀金边的大厚本子。你一定是我的真爱嘞~ 等会儿最好给我点个赞。
离开校园一年 也很久没上文学课了,说实话其实此前反复点燃的激情以及那些努力的样子,在毕业后因为迷茫已经渐渐消退很多,感觉这一年,该做的做不好 想做的做不到,无论做什么都觉得是在虚度。现在终于再次找到方向 这种感觉真好,失去的激情又一次开始慢慢的点燃,似乎内心再次坚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