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实际上是一个人在职场上最大的杀手锏。
你首先要明白一点,你所在公司的品牌跟你的品牌毫无关系。
品牌跟标签有点类似,但是绝不相同。标签是单一的、僵化的、单调的,比如:“小A这个人太偏执,这个产品方案她肯定不认可。”这个“偏执”就是标签。而品牌,是一种更为复杂、综合、整体的评价。比如:“老李这个人是技术大拿,特别靠谱,找他做这个,肯定没错。”这个就是品牌。品牌,不是你任性的觉得自己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品牌说白了就是你在职场环境中有关联人眼中的样子,就是你的口碑,跟你自己的自我感觉完全无关。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小A的偏执,就是一种性格特点,这个特点实际上在职场上并没有绝对的好坏,比如一个偏执的人,她可能更执着,也并不能说这是不好的。但是,标签,在职场上却更倾向于一种负面评价,“高傲”、“自私”、“冷漠”、“咋呼”、“毛躁”,当然也有正面的标签“漂亮”、“聪明”、“活跃”、“稳重”,但这些标签都是单薄,而且单一。最危险的是,你有很多性格特点,但是往往不会有很多标签,你只有两种标签会广泛流传,最好的和最坏的。所以,小A可能不光人比较固执,也可能很热心、很乐于助人、很勤奋,但人们的印象里总是头脑风暴会议中固执己见的小A,而忘了小A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这就是标签的坏处,跟外号有一样的特征,就是会无限放大这个人的这个特点,就算有些失真,也在所不惜。
品牌是什么呢,是一种融合了你的性格特点,工作方式、人品人格、人缘人脉等要素的一种评价。比如:“老李这个人是技术大拿,靠谱,找他没错。”这种口碑式的评价,就是来源于老李的品牌。
职场人的品牌,更多的是建立在性格特点之上的工作积累。比如说我团队里有一个在公司里已经工作了5年以上的老客户经理,甚至比我在职的时间都要长,但是这样一个资深客户经理,至今还被领导叫来叫去订个工作餐或者统计个运动会人员名单,那些重要的项目从来也没想到过他。这就是非常有趣的现象了,因为公司里 不缺新员工或者实习的小孩,对他来说这些杂事早就应该脱手,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才对,但是,他却乐此不疲的做着这些琐碎的不能更琐碎的小事。他从没想过自己在公司的定位,在其他同事心中的品牌是什么。品牌是需要每个职场人用心经营的。如同现在商海中各品牌的起起伏伏风生水起一样,职场人也要好好考虑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是想成为企业中的战斗机华为,还是逐渐没落的诺基亚,亦或是一辈子被别人贴牌的山寨机,这些都是你现在该考虑的事。
工作3年之后,该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是什么品牌,该树立什么样的品牌,怎样树立这样的品牌了,这与你未来的职场发展强关联。我还记得我第一年入职的时候,做了很久的杂事,并不是谁要求我做的,是因为我没有其他的事做,只能找杂事做。大约3个月之后,因为直属领导的失误,团队受到公司的排挤,几乎就是被放逐状态中,破釜沉舟,抓住每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成功可能性的客户及项目,死马当活马医,从收集资料,到不被人理解的做一些“不符合公司传统”的客户方案,硬着头皮登门拜访,一点点啃下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这一年的时间,真的是不顾一切的做事,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废柴罢了。
我有一些性格特点,非常直接,固执,暴躁,在第一年的工作中,跟领导和同事发生过很多争执,但我也有一些性格特点,比如非常聪明,而且好学,做事也比较专注认真,很多不懂的项目跟工人学习,大冬天下着雪夜里跑现场,盯安装到半夜,所以,我的标签可能有太多,但是综合在一起,形成了我的品牌,在客户的眼里,我是靠谱、能解决问题、实在、坦诚的客户经理,在同事眼里,我是靠谱、有责任心、强势、有能力的战友。我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刚入职,比较年轻,有几个倚老卖老的“前辈”经常以让人感到不适的近距离跟你沟通工作的事情,在美国我可能会称之为性骚扰,在中国很多女生只是在忍耐这样的同事感情,这些让人不适的沟通方式,在一年之后有了质的改变,因为我的品牌几乎树立完成,那些个前辈们见到面客客气气的叫一声X姐。
要想树立自己的品牌,要明白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大概是什么样的。这就需要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性格,是喜欢单打独斗还是团队作战,是喜欢在专业领域深造还是跟人沟通管理团队。
#专业型品牌攻略#
如果是工程师一类的专业型职场人,当然沟通能力是必须的,但最重要的还是专业能力,有很多技术骨干最后晋升为公司董事的,成了精了,但也几乎不怎么参与到公司运营中,因为跟人打交道确实不是技术型人才的特长,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自己还是要精专自己的专业才是正路。技术上的问题都能解决,给客户提供的方案,准时、准确、简便、易懂,客户满意,公司满意。基本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样的技术人才,公司不当宝一样供着才怪。
说实话,现在人才市场上,学工科的一抓一大把,而且就现在大学里教的东西来说,到了工作岗位还都要重新学起,更何况一大把一大把的文科学生、理科学生也都加入到技术专业型人才红海里,真要说技术这东西,有什么特殊性,排他性,很难讲,除了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医学、精算等高精尖学科,确实需要学校积累的知识以外,现在互联网泡沫下涌动的大批大批的码农还有半吊子的产品经理都不是非常具有排他性的专业,好进好出,尤其是职场三年以内的职位,并没有什么人才稀缺性,如果不在职场上用心钻研专业,很快就会被时代抛下,毫不留情。很多软件工程师,尤其是女生,都会抱怨不敢生孩子,休完产假回来,编程语言都换了,根本生不起,专业上面不努力,入职之后只会吃吃喝喝混关系,总会被职场所淘汰。
现在,很多职场新人,一入职,整天就琢磨怎么扩展人脉,结识朋友,这本没有错,但是能有产能的人脉关系是建立在你自己有可供他人利用的资源这一基础上,那么如果每天都把时间浪费在吃吃喝喝,玩玩闹闹上,而自己的专业却无法突破,没有绝对优势,那一切的社交都是无效的。
说到这,还要提起稻盛和夫,在刚创立京瓷的时候,自己也是在车间不断的研究技术发展,尤其是他《干法》里提到一个例子,松下每年都要召集全部的供货商进行砍价,谁不降价就会被淘汰,当其他的供货商只是抱怨的时候,京瓷集聚全部科研力量怎样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松下的砍价。结果,很多抱怨的供货商最后被市场淘汰,没了踪影,成为商海中昙花一下的小小泡沫,而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京瓷逐渐成为了世界500强企业,不论现在京瓷怎样,但是这样的理念是非常踏实的,外部环境不能改变,就想想怎么提升自己适应环境吧。身为技术人员,只有踏踏实实的提升专业素质才是树立品牌的关键,不论平台好坏,专业能力的提升是自己能掌握的最大的资源与财富。
#管理型品牌攻略#
如果是客户经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综合经营分析这样的一些工作,由于门槛不高,竞争就更残酷了。但也因为门槛不高,鱼龙混杂,别看人才市场一片红海,但是企业中却十分缺乏这样的人才。如果所在的平台不高,工资不高,很多人会自暴自弃,觉得自己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客户经理,毫无前途,没有一技傍身,又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离职率居高不下。也有很多人做起了微商,开起了小店,但也都是小打小闹,一半以上昙花一现,另一半也坚持不到一年。实际上,就自己的工作而言,还有太多可以提升的地方,但是还没想到就放弃的人实在太多。
最近,我领导找我谈话,很好奇为什么之前每天都是颓废状态的一个员工来到我的团队之后跟换了个人似的每天精神饱满,很多工作的成果都不能想象出自他手。其实,并没有什么秘诀,就是问他自己,明年的今天你还跟现在一样吗?自己没有提升那为什么还在这儿工作呢?不论客户是不是难搞,资源是不是缺乏,自身的能力难道不需要提升么?当有一天离职的时候,难道不想是走向更高的平台而不是混不下去而到了更糟的地方?
更重要的不是谈话的内容,而是谁说的这些话,因为他服我,在他眼里我的品牌就是一个靠谱的、有能力的、有责任感的领导,他觉得进入我的团队后至少自己能往前一步而不是被落在后面,这是我的品牌也是他的品牌。每个人都是希望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那么价值的实现,最重要的是先树立自己的品牌,让别人觉得可靠、信得过。现在,每次公司领导例会,对我的评价都是,非常成熟、有条理、有想法、靠谱。这难道不是慢慢树立品牌的一个过程吗?用一件件小事,比如按时反馈一个表格,或者处理好一个难缠客户的投诉,或者攻坚一个超高难度的项目,做好一个客户方案,提前做好拜访计划完成一次亲切友好的会面,这些都是树立品牌的过程。
有一个部门领导,每次需要他反馈东西都要提前提醒两遍以上,应该他写的内容在最后一刻推给下属解决。虽然现在是部门领导,可能未来并没有什么升职空间。我们上级公司的一个大领导截然相反,虽然已经是级别非常高的领导,每次审批文件的速度都非常快,有时候晚上9点上的合同,他9:30左右就会审查核实后确认,如果有问题,一定会及时跟你沟通解决。
不论专业型还是管理型,品牌要素都要涵盖的共同点就是靠谱。靠谱都是藏在细节里,每一次准时反馈,每一个流程的优化,每一个bug的解决,每一场把握尺度的谈判,每一个势在必得的项目都是靠谱。靠谱有事不光是自己做的好,更多的时候是能推动团队、推动其他部门、推动客户的能力,而这些时候,又需要你的品牌。
成长没有捷径,只能告诉你,每一滴为工作而付出的汗水终究获得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