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读书会招新,有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值得思考和记录一下。
在每个人自我介绍完后有一个自由交流类似聊天的环节,其中有个常被讨论的话题:对你而言,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我认真听了排在前面同学的分享,觉得说的很棒。初得一听,感觉大伙都好有深度,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好好思考一下。后来没过多久,我又发现哪里不对,不能再苟同他们的观点。
之前我会时不时地给读书这件事定一个实在的目标,来做实它的合理性,比如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思维逻辑,提升技能方法等等。
但今晚更想分享的是,我觉得读书没有意义,或者说不适合强行地附有它特殊的意义。最佳的状态是,它被我们当成和吃饭,睡觉,喝水一样正常的生活习惯即可。
你看,有人会特意地来问你,你为什么会吃饭喝水,人为什么要睡觉这样的问题吗?
不会。
一是答案过于简单,人的本能为了生存下去,就得吃饭睡觉喝水补充能量。
二是每个人都在做的事情,没有特意去问的必要。
现在读书这事被问起,那只能说明它是有被区别对待了。在平常的对话中,好似我们提到某个人喜欢读书,他就不自主地被带上了一层文艺或与众不同的光环,连我们自己都用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个事情。
而在读书会这个要长期与书为伴的群体,不见得是好事。毕竟游泳社团不会认为游泳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跑团也不会觉得跑步有特别的意义。它就是一个好习惯,有一群人在一起交流,觉得自在喜欢就好。
所以,在追求读书意义的这个话题上,我欣赏的答案是:我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因为快乐感才是让我们自发去做一件事情最持续动力。
不信的话,咱们认真去研讨,还真值得花好几天。我猜大概率也形成不了,也不可能有一致的答案。
但这个过程是会很有启发的,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需求和价值观不一样,不同阶段对读书这件事情的期待不会相同。
一旦对一件事情有所求,满足和失望难免随之而来,有落差就有放弃。所以读书习惯不是每个人都能持续做的一件事情。不像你喝可乐还是白开水,只要你喝总归会解渴。
换个角度,我认为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只要开卷就可以跟随作者的感官,知道更多的人,晓得更多的故事,看得到更丰富的世界。
这样的心态去读书是不是就容易得多?读得越多,收获得越多,得到的是心情的宁静,情绪的快乐。我想这是最好的读书状态。
家隅有书桌,好书数十本,闲时随手一翻,没空冷落一旁,受到启发就记下来,有机会还能与人分享,最好不过。书,就是这个用途。
至于有人上来就说读书是为了做自媒体来赚钱,想必是走上了弯路,大概率会落空。因为读书从来不会直接让人得到物质的收益。它是日积月累,对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产生感染,再发生一些变化后,可能会附带着的东西。
最开始日更的时候,我常常面对一份word文档,发呆好几个小时写不出几行字。后来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了无意识写作。放空脑海,不用管思绪逻辑对不对,语句通不通顺,句子优不优美,这些一点都不重要,要做的是,让思绪放飞不要停,想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下什么。
随性敲敲打打,这样的记录才是最真实持续的。当经历过几次这样的试验后,我才体会到,哇,原来写作是一件真实流露的事情。脑子里所有想法,都可以被记录下来。
后来又没得写,老师说那就去读书,旅行,看电影,与人交谈吧。特殊条件下,还是读书来得容易,才发现读书它可以去丰富我们的思维。
其实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看书节奏,不需要去认可和跟随别人的习惯。更多时候,一本书也不需要完全看完,就算只看了一页,但有那么一两句话,能让自己触动,那就值了。因为正是这些思考,一下子和现有的想法产生了链接,有了新的顿悟,让人产生表达欲望,而写下来是个不错的主意。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反反复复地体验到了读的乐趣,体验到读写不分家的说法。所以我又晓得了,情感求真实朴素,字句求准确表达,是写作的最高境界。而华丽的辞藻,从来不是。
因为在往后的某一天,不经意地翻开自己留下的文字。若是欣喜,绝不是因为赢得了外人的关注,而是它的朴素,记录着一个真实的自己,里面有我的思考改变,有我的悲欢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