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下》第266条
先生曰:“‘先天而天弗违’,天即良知也;‘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也。”
乾卦九五的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文言》解释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九五爻代表至尊、大人,通俗地讲,就是圣人。圣人与天地同德、与日月同辉、与四时同序、与鬼神同吉凶,简言之,圣人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果他的行为先天而发,上天也必定不会违背他;如果他的行为是后天而发,也必定合乎天道。既然圣人与天地一体,那么无论是先天而行还是后天而发,都必定是于天道完全一致的。圣人致良知,尽心,知性,知天。
所以,王阳明说,“先天而天弗违”,因为天道就是良知;“后天而奉天时”,因为良知就是天道。
《传习录下》第267条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又曰:“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王阳明说,良知只是是非之心,是非之心表现为人的好恶,懂得了好恶,就能应对天下万物的变化。
这段话字数不多,字面意思非常浅白,但其实很容易造成误解。
首先,是非之心,不是个人的是非之心,而是源自天道的是非之心。王阳明在谈论告子和孟子的善恶论时说过,良知无所谓善恶,无善无不善,因为良知就是天道,天道本身无所谓善恶,就如老子说的,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以百姓为刍狗,良知对一切事物都是一视同仁的,没有偏颇,没有厚薄彼此。虽然如此,但客观上,从万物来说是有厚薄彼此的,比如山的南面就是阳,山的背面就是阴。但上天不会让山的北面成为阳,这就是没有偏颇。
那么对于人来说,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利益得失,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王阳明说要有是非之心,是非之心就是良知。你不能把山南说成阴、把山北说成阳。是非之心表现为好恶,就像喜阳而恶阴,我们都喜欢朝南的房子,而不喜欢朝北的房子。如果我们的好恶是本于良知的,那么无论世间万物如何变化,我们都能从容应对,应付自如。
王阳明接着说,是非只是一个大的原则框架,如何在具体实践中正确运用还在于个人对良知的领会。在人的世界中,是非问题比南北阴阳现象要复杂千万倍,并不像阴阳那样显而易见。所以,我在解读第258条时说,良知到底在哪里,事到临头,只有每个人扪心自问,我的是非判断、我的好恶取向,是否符合良知。良知是最本质的东西,很多事情是法律规章无法解决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时我们不得不求助于良心,无助地呼吁“你摸摸你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