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误并不可怕,失败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为什么有人能举一反三,而有些人反复跳进同一条河流?
我认为最核心的是思维懒惰。不要假装用勤奋的肢体来掩盖懒惰的思维,如此将导致的是最可怕的结果:瞎忙。望读完这篇文章,能够让我们避免成为一个看似勤奋,实则终日瞎忙的人。
失败唯有一个原因:懒。
我所见道德成功的创业者,没有不勤奋的。
我说的勤奋有两种,一种是肢体上的勤奋,这个很明显,从他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就可以看出。
另外一种勤奋就是思维上的勤奋。
我经常遇到类似这样的客户,注册一个公司需要考虑他的营业范围,通常他们会说“你帮我写写吧,你们更专业,我什么都不懂。”一般遇到这样的客户,我们会给他提供各行业的经营范围模板借鉴参考,并建议他去百度调查竞争对手公司的经营范围。
不会直接帮助客户写好,一是我们不知道客户的目的,所以产出的东西未必是适合的,只能给予建议和指导;二是因为创业需要的更多的是独立思考。注册一个公司,考虑其经营范围,考虑股权设立仅仅是创业的第一步,也是最简单的一步。
创业路途艰辛,四体不勤的人根本不能称之为创业,但凡真正创业,而后却死掉的人,大多因为思维上的懒惰。
“战术上的勤奋无法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事实会随着时间证明一切。”
人往往会忽略思维上的勤奋,拼命依靠肢体上的勤奋来弥补。举个栗子:凡是在同一件事情上犯两次以上错误的人,或者有拖延症的人,都是经典型的思维懒惰。
1、思维懒惰:能把一件事想透彻。
逻辑缜密的思考需要前期充分的准备,并且掌握足够的信息(包括额外学习知识来构建必须的理论基础),梳理出清晰的框架,反复推敲各个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得出结论。
很多人会在这个过程中,不假思索采信未经证实的信息,忽略有矛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最终导致结论的错误性。把事情尽量把握透彻,也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
2、思维懒惰:不愿对原有的问题设立防范机制
当问题发生后,不仅要解决问题,还要善于考虑问题发生的原因,现行的设计制度、方法和逻辑在哪方面出现漏洞,事物的根源是什么。
设立相应的严密防范机制,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或者可能导致的相关的问题的发生。设立相应的防范机制,也就是设立流程。
3、思维懒惰:思维惯性
当别人持有反对或提出挑战时,是否不假思索进行反驳?或者你知道应保持谦卑的姿态,却还是习惯性地接受或者忽略?
对待反对意见或挑战的分析,不仅需要套用逻辑框架分析,还应尝试跳出逻辑框架,尝试站在对方的逻辑框架来分析,分析其逻辑的合理和矛盾之处。
重构逻辑框架(俗称毁三观)的树立过程十分复杂,尝试去理解一些所谓“不合理”的事情。它会让你的逻辑框架更明确,更牢固。打破惯性思维,就是思维的自我检修。
4、思维懒惰:放弃独立思考
对“权威信息”不加甄别直接采纳,放任自己的思维方式被引导,这是非常危险的。
原不应在此处涉及针对某方的批判,但不得不提出,中国传统的的教育方式在很多方面摧毁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它固然在教给我们各种技能,但同时也在弱化我们学习及思考其他知识的能力。
独立思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迷茫。
5、思维懒惰:没有格局观
人们常说的要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好事,就是强调要有格局观。
格局是从眼前的环境跳出来,把时间、空间的坐标轴拉长,从历史的角度、全局的视角来分析问题,某个特定的做法从长远角度,对整个局势会产生何种影响。
没有格局观的人,通常会用自己那点仅有的可怜的道德(无论是职业道德或者社会道德)来做伪装。
6、思维懒惰:固守旧习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够创新,或者别人觉得你不够创新,那么你就是在固守旧习。
7、思维懒惰:对知识漏洞的容忍
遇到自己不懂的事情,自欺欺人地蒙混过去,这种状态存在另一个说法叫做丧失好奇心,或不好学。
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涉及勤奋的第三层概念,它界限比较模糊,既属于体力,又属于思维,叫专注。
能够专注的人并不缺乏能力上的不足(甚至可以讲,一个人能够取得的成就的高低取决于他的专注程度),因为专注所产生的能量太强大了。
举个极端的例子,N个一分钟累加的效应可能永远都达不到一个专注的10分钟创造的效应。专注是思维勤奋的一种状态,同时也非常耗费体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