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犹岸
这篇文章在过年的时候就想写,但是在大脑里乱糟糟地构思过后,就更加没有勇气写下来,一直拖到现在。
这篇文章讲的是关于知识付费的一些感受和收获,希望能给你一丝启发和提醒。
01.
我个人很乐意在学习上面花钱。我统计过2018年的网络付费课程,支出大约是1400+,还没有算上过年那段日子买的几门课程。
这就像一个女生,买了一支口红之后,还会想要第二支、第三支。
知识付费让我更加心安理得地花钱大手大脚,而我时常是被课程的文案宣传吸引住,不冷静思考就下了单。事实上,买了太多的课,除了需要每天打卡的课程之外,其他的课都一一搁浅了。
去年暑假,在知识付费端逛的我,就像在淘宝看见漂亮衣服一样经不起诱惑,买了很多比较便宜的几十块钱的课。
那时候还买了自媒体写作课,因为当时有三个兄弟公众号,他们在自己的公众号互推。文案着实让我心动,我没有多想,一一报名了课程。
我先是听完了行者三由的课,后来去听九爷观的,结果发现课程内容真是差不多。那时候感觉很郁闷,49.9元的课程内容,还没有9.9讲的好。我甚至开始怀疑他们的简介的真实性。
我当时在想,为什么没有人教我们怎么选择知识付费?
后来,我在逛知乎的时候发现了一个9.9元live小讲,叫做《付费学习,如何让钱花得值》,我立马就买了。
听完之后,对比自己的经历,我走进了几个误区:
1.贪多、贪便宜。看到搞活动,并且可以领券的活动,我就会依照兴趣毫不犹豫下单,于是买了比较劣质的课程;
2.定位错误,期望值太高。在我买那三个自媒体写作课的之前,我就对自媒体写作有一定了解,他们的课程比较适合对自媒体没有了解过的小白。而对于我来说,就会觉得像是反复“炒冷饭”。
有的人就会说,网上有那么多免费的资源,为什么还要花钱来获得呢?
我觉得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有些资源找不到免费的;
第二,希望得到“一整块”的知识,而不是零零散散的知识;
第三,付费资源通常来说比较优质(当然也要睁大眼睛挑选);
第四,知识付费可能会帮你节省大量寻找免费资源的时间。
你花时间在什么东西上面,你对此就会越了解,越能成为什么人。
当自己尝试多辨别、多比较、下手买,然后你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对于付费课有更深刻的了解。慢慢地,就可以辨别一些“坑”。不过,付费这玩意儿主要看自己的腰包。
还有一种付费课程是打卡返现的形式,我觉得这是一举三得,一面你学到了知识,一面让你坚持了这个习惯,另一面还能把钱收回来。而这个唯一的要求就是长时间地坚持,也是最难的一点。
有人买了课,妄想坐着就能达到文案所写的神奇的成果,于是听完课之后就不练习了。
掌握一门技能的时间成本=学新知识的时间+刻意训练的时间
而且,刻意训练的时间是大头,至少50%以上,甚至更多,80%。
——《付费学习,如何让钱花得值》
就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时,通过一道一道的练习题,一次次地犯错,一次次改正后逐渐掌握书中知识和概念。而当我们抛弃书本很多年,发现当时熟知、掌握的内容都早已记不清。
学与不学有区别,复习和不复习也有区别,用和不用有区别。
初三时候的英语老师说,她以前最擅长的科目是物理,但是教英语之后,变得更擅长英语了。
学习不是简单地“知道”,要能运用才会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当你在网上购买一个工具方法类的课程的时候,说明你渴望达到像文案中那样的人,但是工具方法类的是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迈入一个门槛。而且要去使用,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在这个Live上面,讲者提到,如果在你有购买欲的时候实在不知道买什么,那就买关于英语、编程、金融的系统化学习就没错。
我举双手赞同英语,理由不言而喻。大学,有英语四六级考试;想拿学士学位,要考英语;想考研,还要考英语……
感兴趣的可以去知乎花9.9元听一听《付费学习,如何让钱花得值》这个Live小讲,关乎别人的知识产权问题,所以他的逐字稿我就不发给大家了。
总结大致两点:
1.不要盲目下手买课程。
2. 买了不仅要学习,还要刻意训练,刻意训练是重点。
完。
祝学习愉快,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