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年前,网上有一篇爆款文叫《罗振宇的骗局》,刷爆了各大微信圈,直到最近还看到群里有朋友在转发这篇文章。虽然我很关注罗振宇,却一直没看过这篇文章,因为实在是没兴趣。
其实骗不骗,消费者自己最清楚。如果你觉得被骗了,那么这篇文章无非是丰富了你既有的认知,找到了更多的证据;如果你觉得没有被骗,那看这篇文章还有多大意义呢?岂不是恶心自己?索性置之不理。
最近,偶然看到网上一个视频——微观学社解读的《罗振宇的骗局》。本以为又是一蹭流量、哗众取宠的内容,观后却发现干货不少,其中很多观点对我近段时间的思考,产生了很好的碰撞,擦出不少火花。
下面我就将视频中,一些我个人认为很好的观点,并结合我自己的思考,来和大家讨论一个话题——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习?
现在的人普遍都有“学习焦虑症”。我和我身边的老伙伴们就经常有这样一个共识——“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越无知就越想学更多的东西,于是每天都在学!学!学!”
外在的焦虑,本质是内心的不安,因为内心没有根。
现在“知识付费”很火,也确实给爱学习的我们提供了一条快速通往“知识”的康庄大道。用罗胖的话说叫“把最贵、最好的东西,用最便宜的价格交付给你”而且还“替你省时间”。
没错,一路学下来,我们的知识面宽广了,思维更有逻辑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时间”的那份感知变得越来越敏感,就像柳比耶夫能听见“时间嗖嗖的流过,那种冷冷的声音”。
但是,如果我们诚实的问问自己的内心:
“我的成长速度真的快了吗?”
“我的工作真的比原来出色了吗?”
“我真的在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还是只是一种幻觉?”
我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来客观的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1、我的成长速度真的变快了吗?
答案是,既快了,也没快。
以前我在“学习”这件事上,更多的是靠感觉学习,靠直觉学习,学到哪儿是哪儿,从来没有考虑过学习的“体系化”这件事。
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元年,内容的爆发迅速打开了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牛人在做什么,也让我们和更多与我们类似的人去连接,让我们对“学习”这件事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认知。
由此,我们知道了“学习”最底层规律:
在学习之前,要先学会如何学习。
这是学习的本质。
这种本质不是因为某个大咖说了这句话,或者谁教会了我们,而是我们通过自己在“学习”这件事中,不断尝试、不断试错、不断迭代,一点一点自己亲身体验、证得的结果。
现在回过头看看2012年之前的几年,一对比发现,现在的进步是快了很多。那为什么又说没快呢?先卖个关子,后面会说。
2、我的工作真的比以前出色了吗?
自从建立了自己的“学习体系”,在工作中处处都用“方法论”来思考事情底层的运行规律,人做起事情来,自然变得积极主动,也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赞扬。
渐渐的,因为学习的这种“功利心”,让人有了贪念。尤其是在2016年“知识付费”大爆发后,高品质知识的获取变得越来越方便,进而又产生了一种妄念——
“只要我掌握了这些知识,我就可以改变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
现在,我的学习密度是以前的几倍,我是坐着也学、站着也学、躺着也学,甚至连上厕所都不忘学习……我不想浪费任何时间。
但是在不知不觉中,我的进步速度,却比最初的几年慢了,在工作中也频频出错,甚至接到工作时会直接产生厌恶、愤懑之情,觉得做这些垃圾事,妨碍了自己好好学习。
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可是为什么我学得越多,反而越逃避问题,逃避工作?学习不就是为了在工作中更好的解决问题吗?可是为什么我学得越多,好像越丧失了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能力呢?
我现在一出口就是很多新概念、新思想、新工具,头头是道。但我感觉自己离它们始终隔着一层纱,好像学到了,但在实际的工作学习中却用不上,或者说不好用。就像我看到了靶子,我知道怎么射中目标,但我就是射不中。
人可以骗自己,但骗不了内心。当我的内心意识到这样学下去会出问题的。我逼着自己沉下心来,把精力更多的还给工作时,我发现我的焦虑少了,行动力强了。
我们都知道把产品、服务做到极致,我们都知道内容为王,流量池理论,这些知识一学就会,但一落到现实就会发现,很难贯彻执行。
你触摸不到本质,你解决不了问题,根本原因是你没有体验。
只要你想解决问题,一定不是学来的,而是在实践中证得的。能说出来的概念、理论、工具……都只是一个知识,但要想真正掌握它们,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你才能知道。
怎么创造体验?唯有去努力工作。
学习要有载体,没有载体就无法实施。
“工作”就是学习的载体,它能创造你独有的“体验”。
我们学习的正确姿势应该是,站着也想工作的事、坐着也想工作的事、躺着也想工作的事、甚至连上厕所也在想工作的事……
时刻想着公司的问题、用户的问题,对自己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清晰。这个时候,再去学东西,会变得非常快。无论学什么,都能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灵感。
只有做了,你才有体验,哪怕是做错。
只要你想解决问题,一定不是学来的,而是证得的。学知识的目的,是让你更好的去干、去证,少走弯路,但这个路必须你自己去走。
单纯的在知识上、在工具上,想去解决你的实际问题,都是不能直接得到答案的。
3、我真的在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吗?还是只是一种幻觉?
我们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他们学习不如我们,他们技能不如我们,他们思想不如我们……好像他们什么都不如我们,但他们在在公司里却业绩突出,即使出去创业,他们的收入也不差,而你却多年如一日,始终是一个普通人。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学习,是两个字“学”+“习”。
学,学的是信息,是知识,它是一种有明确指向性的东西。所以,你在学的时候,会有一种确定的获得感。
习,接触的是数据。数据有两个特点:
1、数据只能通过体验才能得到
2、数据本身没有明确指向,只有通过反复练习,生成大量没有指向性数据,逐渐形成某种指向性,最终找到一种确定性。
也就是说,你只有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在工作中,不断产生的非指向性数据,研究出一套有指向性的方法论,才能进而把问题解决。
每天不停的学!学!学!只是在增加你的知识库存,可是库存多了,那可是灾难啊!因为没有变现,没有利润。
所以,真正会学习的人,他一定是有根的。所谓有根,就是他知道他要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明确的目标。
不停看书、学各种各样的东西,很可能我们并没有学习,因为指向性和目标不清楚。
由于目标不清楚,就没办法把接触的大量数据逐渐汇入到一种结构性、确定性的状态中,所以,一直处于混沌的状态,光在“学”,却一直没有做到“习”。
学习不练习,练习不复习,肯定没出息。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在哪里解决问题?在你的工作中、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果没有目标,没有对象,就不存在学习。
所以,我们不能被知识绑架,而是要反过来驾驭知识,在学习的时候,你要清楚的知道你要解决什么问题。
不解决问题的学习,是只有广度,却没有高度。而高度起来了,广度上的东西都能看得见。单纯的增加知识,是无效学习,它产生不了优秀,却能产生自己以为自己优秀的幻觉。
你只有知道自己要什么?你的心门才能打开,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否则你学到手,也用不出来。
学者,会教你一个方法,让你深陷其中;智者,会打开你的心门,让你海阔天空。
前面说的那些貌似不如我们的人,实际上他们是打开了“心门”的人,因为他们有目标,他们有中心,他们有根。
太阳系有无数的行星,但它们都是有规律的运转,这是因为有太阳这个中心。太阳的质量占所有星提质量总和的90%,它能把所有的星星吸附在它周围。太阳就是银河系的“根”,没有太阳,一切就会错乱。
那我们的学习,它究竟有什么用呢?
回答是,不要用“有没有用”来判断,一切知识就如同银河系里的行星,广袤繁多,但关键要看你认知的世界里,有没有太阳,一旦有了这个中心,所有的星辰将构成一片美丽的图景。
4、最后来回答一下,到底有没有“骗局”?
一个知识学习者需要警醒的,很容易犯,也很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着、学着,发现自己变得:
越学越自我、越学越顽固、越学越自私、越学越傲慢。
学习的出发点是,明白问题在自己身上。表面上是外在的问题,本质上都是内心的问题。
大家发现没有,知识多了,反而离人越来越远了。具体的说是,让近的人远了,让远的人近了。
我们会越来越瞧不上身边的人,觉得他们不学无术:“他懂得还不如我多,凭什么教训我?”
我们频繁的参加各种读书会、学习会、演讲会,乐此不疲。好像只有在那里,我们才能找到自己,找到组织。
可是一回到现实,你却总想语意胜人、你听不见别人的意见、你看不起那些不学习的人、你总想当别人的老师……
如果“学习”的结果是这样,那你肯定被“学习”这件事骗了!因为这样的学习,只会让你摧毁得更快。
学习并不是为了追求觉悟、追求真理。学习是为了求生存,求活下来。我们热爱学习,努力学习,只是基于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困境,努力证明自己活着的一个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