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头条上有篇文章,说现下流行特种兵式存钱:当下经济下行,各大银行纷纷调低存款利息,基金股票风险很大。很多年轻人为了追求稍高利息,不惜千里迢迢去别的城市存钱,只为高出1-2点的利息。
从小父母祖辈就让我自己管理零花钱,到上大学时,已经攒到几千块。那个时候而言,已经非常可观。后来,去其他城市求学,基本上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消费习惯和观念。
在此分享几点积累的存钱心得:
1. 金钱观念:钱是一种交换工具,相比其他物品,它的用途很广。但一旦购买了其他物品,用途就很有限了。所以交换工具的概念可以将我们的消费限制在当前需要的必需品上面。
2. 必需品概念:在我看来,必需品是当时当地生存发展需要的物资,大多数情况下满足基本需求及安全要求即可。除此之外的溢价要谨慎,很多时候只是消费陷阱。
3. 社交消费:有时候,我们花钱是为了维持面子或者社会关系。这方面的投资也必不可少。把握好频率和性价比,总体预算可控。
宏观经济下行,赚钱越来越难,已经成为共识。虽然谈到失业裁员,大家第一反应还是觉得大不了就灵活就业,送外卖、打零工、做保洁、拍短视频似乎好像仿佛是每个人的退路。但现实情况真的如想象中一样吗?
先不说这些渠道是否还有这么多的需求,就算真的做了,到底收入怎样?建议不妨在失业之前就模拟一下,副业的收入是否真的能够支撑以后的生活开支。答案显然是悲观的,收入不稳定,影响因素多,开支远大于预期等等。
节流远比开源要有效得多。大家都在谈的消费降级并非只是噱头。现实也如此。
投资思维去花钱:
1. 投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出问题了及时就医,而且指平时花在身体保养、锻炼上的时间、精力和物资。健康是所有一切美好的前提。
2. 投资好习惯:好习惯的收益是指数性的。
3. 投资成长:这里包括知识、技能、见识,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花费很多,多观察多用心多思考多总结,处处是学问。读书是性价比最高也是收益最高的途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尽力做到“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