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1649年的那场飓风,像是一个突如其来却又无法逃脱的宿命。海面上漂着的那只小船,渺小若叶,在狂风巨浪中摇摆,挣扎,沉浮,继而失去了方向。船里人的命运与一只小船并没有什么不同,天灾覆顶,除了内心的仓皇和绝望,也只能任凭风浪推搡,撕扯,冲荡……生死难卜。年近四旬的沈光文正在船上,短暂地恐惧过后,便已迟钝麻木。自从明福王小朝廷遭清廷剿灭之后,他的心便如同被抛置于风口浪尖之上,日日过着这翻江倒海的生活。往昔在故乡浙江鄞县的清平之日不复有,他不愿屈从新政权,就只能背井离乡,一路南下,投奔远在广东肇庆一带的桂王。其间,当时的福建总督李率泰悄悄招集明遗老遗贤,也秘密派人前去招徕他,并给予高官厚禄。沈光文婉言相拒,无奈唇亡齿寒,不多久,所投靠的桂王朝廷也已岌岌可危。沈光文考虑到大势已去,只好暂留福建,本想举家迁往泉州居住,他未曾想到在途中突遇凶险,更未想到,这一场飓风竟将他吹到了台湾。而且,这一去就是长达三十七年的时光。彼时,台湾为荷兰人所占据。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层层碾压和劫掠,对台湾居民严加控制,不许随意迁徙。沈光文落入一个更大的虎穴,自此之后的十三年间,与大陆音信全无。至于他在孤岛上如何徬徨度日,皆成为历史画卷里一段令人遐想的留白。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率军在赤嵌登陆,一举收复台湾。他亦是爱才之人,闻听沈光文在此,倍感欣喜,以隆重之礼召见了他。沈光文如见曙光,此后,他与随同郑成功入台的那些不愿归顺清朝的文人学士们一起,开始提倡和宣扬传统文化。在亚热带温润而丰饶的土地上,播撒下古老的中华文化之种。他们以传统的诗文形式,创作了台湾最早的文学作品,成为台湾文化的开拓者。 沈光文广博的学识又有了施展之地。他积极提倡文教为先,且不遗余力,身体力行。他沉郁已久的心忽然敞亮了,压抑多年,终于在自由的文化迁移中完成了精神的独立,并给后世留下丰厚的著述:《台湾舆图考》一卷、《草本杂记》一卷、《流寓考》一卷、《台湾赋》一卷、《草木杂记》、《文开诗文集》等。不仅如此,他在台湾首次创办汉语学校,倡导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他创办台湾第一个诗社——福台闲咏;用中医药为百姓开诊治病,是台湾的“中医鼻祖”。沈光文在台湾传播中华文化三十余年,对台湾的教育、文化、中医、方志等作出了开拓性贡献,被尊称为“开台先师”、“台湾文化初祖”,深受台湾民众敬仰和爱戴。1688年,沈光文在台南善化仙逝,享年75岁。只是,因种种原因,沈光文终无机会再返故里,实为遗憾!光阴流转,岁月蒙尘,俗世之中多少故人被渐渐堙没。这世间有几人能经得住时间的淘洗,漉尽狂沙始到金,方是人杰!四百年前的那场飓风早已退去,可是四百年后一场文化飓风又汹涌而至。2012年沈光文诞辰400周年之际,甬台两地掀起了一股“沈光文研究热”,并连年举行沈光文纪念馆成立、沈光文塑像返回故里等多项文化交流活动,以共同纪念这位中华文化在台传播“第一人”。踱步于沈光文纪念馆,冬日的阳光洒在四百年后的沈氏宗祠,安宁而祥和。天井之中,端坐着从台湾运过来的沈光文雕像。他气质清雅,身形消瘦,却骨节铮铮。细细凝视,他沉静的神态里有掩不住的柔软的乡愁。“望月家千里,怀人水一湾。”曾经相隔千里的游子啊,如今,彼岸不再遥远,海峡之水依然长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