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活泼开朗,更天真灵动,更澄澈单纯,才是向往的模样,不是吗。
松浦弥太郎在第一章第三节的部分写“给需要别人肯定的你”时讲「列出你赏识的人的名字」。
周冲在今年夏末的更文《买了1000件衣服,你还是不好看》中讲「你之所以不停购买,其根源不是:衣服都不好看。而是:我穿什么都不好看。」
你得不到他人的肯定,是你没有先肯定他人。不接纳他人,何以令他人接纳你?
你找不到好看的衣服,是你没有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接纳自我,何以令物质使自我生辉?
问题指向自我接纳。
不能自我接纳,更难以接纳他人。
“肯定自己的是伙伴,否定自己的是敌人。”这种奇怪的指向性事实上是在称述:如果我不被别人肯定,我就会陷入无尽的不安与寂寞。
诚然,于我如此。
“我什么事都见识过了。”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有自己的想法。”
“我希望你不要管我,放手让我去做,因为我才是正确的。”
如日常随口溢出,如松浦弥太郎所述,如此这般放任自己变得淡漠坚硬,冷酷无情,眼神不用多久便会混沌,心灵的老化由此而生。
大概是极度惶恐不安才这样寻求源自他人的认可。像只置于高地的游鱼,像匹缰绳束紧的马驹,像个掐断氧气的病人,一秒临终,一秒暴动。
是抗拒,自我的抗拒诱发接纳的无能。
自我的厌恶演化为对世界的厌烦,对世界的厌烦进阶为对情欲的难以控制——
自我的挑剔演化为对世界的挑剔,对世界的挑剔进阶为对情欲的难以把握——
无法长期对「一件物」&「一个人」&「一件事」产生信任与好感。
你带着自我的抗拒融入人潮,投射至面对「一物」、「一人」、「一事」之中,你的抗拒会透过眼神,穿透口齿,脱机躯体影响这世界,而后世界必然会以同样的态度反馈给你。
为什么在抗拒——
于文化环境,父母的言传总是以:
“我什么事都见识过了。”
“不管你怎么想,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
“我希望你去听我的,按照我的经验之谈,因为我是过来人。”
依仗经验试图证明自己,而忽略寻求孩子心中的闪光点。
“你啊不够好。”
“你啊不够努力。”
“你啊同他一起为什么不做得更好。”
而后挑剔被传递,审判、批评、指责自我,是常态。但凡不被认可的努力,都会演化为无尽的不安与寂寞。
事实上,认可、接纳,未曾以他人为尺度,从他人口中生,从他人举止中展现。而是从自我心中生,以接纳自我开始,以赏识他人进阶。
无法喜欢自己的人,同样也无法喜欢别人。
于亲情友情爱情均如此。
你所被接纳的程度往往与你接纳他人的程度相对应。中伤他人无从提现你的领导力,颐指气使无法代表正确方向,所有对他人的大动干戈都是对自己没有自信的证据。
如果心中还留有些许更活泼开朗,更天真灵动,更澄澈单纯的的想法,请接纳它,替换掉仅强调理性,冷淡无情的精神状态,生活将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