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特别重要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学好数学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每当我听到这句话,我的眼前就会出现一个白衣少年仗剑走天涯的画面,很美,很飘逸。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画风就没有这么美好了。因为数学是一门具有连贯性的学科。也就是说,它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关系。一开始的基础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孩子学习生涯之初就要重视孩子的数学启蒙和学习。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咱们以计算为例,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就可以了。因为所有的加减法拆分做法后,都是20以内的计算,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可以计算很多位的题,所以20以内的加减法是孩子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
当然了孩子的悟性有早有晚,我们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潜力,但有效有趣的方法可以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
说到这里,我想分享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一个女孩。小姑娘特别可爱,说话萌萌的,下课了总喜欢粘着老师问东问西问长问短的。
她的汉字写得很漂亮,当开始学分解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接受的慢,跟不上进度。我观察这个孩子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有点爱走神,求知欲不强,不爱动脑筋。(请大家思考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如果有你会怎么办?在这里我给家长提个建议,让孩子多干家务活!为什么?当孩子动手做的时候她实际是需要脑力配合的,所谓心灵手巧,十指连心指的就是这个,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怕苦不怕累,对什么都抱有好奇心,所以在家的时候多使唤使唤她,让他们多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既开发了智力又锻炼了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好。)
作为孩子的老师,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跟她家长沟通。家校合力更有助于孩子成长。也就在不久后,有一天放学,她的妈妈来找我了,说:“侯老师,我必须要跟你说一说,孩子的分解她都不会,我都快急死了!”
看着焦急的家长,我安抚了她的情绪,急并不解决问题呀。又询问了一下她的作业完成过程。给了她一些建议,比如:用糖果摆一摆,分一分糖果呀,分解式背一背呀。
第二天看到家长送孩子上学,我问家长:“孩子昨天背分解式了吗?”
他爸说:“背了,一直背到9:30,(其实后来孩子告诉我说一直背到晚上12:00,)今天一早起来又接着背。”望着家长远去的背影,我心里咯噔一下,感觉家长有点操之过急了,猛地一下给孩子的压力有点大,物极必反呀!
果不其然,这之后有一天,上数学课之前,孩子追着问我:“侯老师,一会要上数学课吗?”
“当然上了。”
“还要学分解吗?”
“当然要学了…”
“啊!”
孩子的一声叹息让我感觉到她已经有些害怕学数学了。
过了几天他爸送她上学的时候,我问她爸:“情况怎么样?”
他说:“孩子妈妈一直用分糖的方法教她,孩子一直不理解,她妈妈发火孩子哭,后来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亲自上阵,总算把孩子教会了。”
我说:“哦,还不错哦,以后孩子的学习,你来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最好,不理解暂时搁置,只记忆也行。另外,爸爸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用很大,你来管孩子的学习还是挺好。”
同时,在学校我又特别的关注到她,经常的鼓励她,她有一点进步就大声地表扬她,孩子很高兴,慢慢地孩子又找到了自信,就这样坚持下来,后来学得很不错,期末还考了满分。
这件事给我们几点提示:
1. 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要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我们在教孩子的时候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自以为这很简单孩子应该都能理解。家长朋友们千万别觉得加减这个概念对孩子来说是很好理解,还真不是。
2. 有的孩子学得快有的孩子学得慢,对孩子要有耐心。伸出手五个手指长短还不一样,我们怎么能要求孩子们同时跑到终点呢?
3. 学龄前的孩子在学习上还是要注意要在提兴趣的基础上。我们要有一种意识,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学数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谈到这一点,我想再来谈一个案例,也是我的一个学生,是个小男孩。他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就属于那种一学就会一点就透的孩子。有一次我跟他妈妈沟通他的学习方法。她妈妈说也没有刻意的用什么方法,就是每次到超市的时候,让他帮着算账,有时候甚至让他自己去小店买东西,然后会给他讲购物小票怎么看,可能就是这样,孩子的计算能力无形中就提高了。
由此可见,在生活中尽可能结合多场景,让孩子理解加减的概念还是很有用处的。家长朋友们平时陪伴孩子的时候,能否用家里的物品给孩子进行数学上的启蒙呢?这样既有趣,又实用,又增加了亲子互动,让我们来试一试吧。家里的麻将、扑克,有吧,苹果、梨、橘子很常见吧,瓜子、花生、开心果、也可以用上。那么就用这些试一试看看它们能做什么?
1. 认识基本的形状、颜色。日常生活中要给孩子明确的指令,例如:红色的苹果,黄色的香蕉,橙色的橘子,绿色的黄瓜。也可以跟孩子玩找颜色的游戏,看看谁能找到家中更多的东西带有红色、黄色、绿色。用筷子给孩子拼出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认识图形后,就可以跟孩子玩变形状找形状的游戏了。
2. 利用食物帮孩子理解比较的概念和各种空间位置。用瓜子儿告诉孩子多和少,让孩子挑选多或者少的那一堆。用水果比大小,让孩子拿大或者小的。还可以让孩子以从大到小来排列。用筷子和大葱引出粗、细、长、短、高、矮的概念。利用家里的物品进行从短到长的排列,或者从细到粗的排列。同样也可以利用手边的东西进行方位词的强化。平时给孩子发指令的时候,尽量用正确的方位词,左、右、前、后、上、下、里面、外面等。
3. 认识数字数量的对应,以及简单的加减法以及乘法。用扑克或者麻将教孩子认识数量的关系。也可以给孩子明确指示:给妈妈拿三个苹果。认识数字,复习多和少的概念,同时可以教孩子多多少,少多少,引入加减法的概念。家里吃饭的时候,让孩子数数有几个人、需要拿几个碗。时间长了,妈妈可以故意少拿碗,让孩子看看还需要拿几个碗。大点的孩子可以解释乘法。扑克和麻将上2 4 6 8的数字,相应可以交2+2等于4,2+2+2等于6,2+2+2+2等于8,加的长了用乘法吧,2×2等于4,2×3等于6, 2×4等于8,2 ×5等于10。这样做可以加强孩子以后对乘法口诀的理解。
4. 分类与归纳,整体与部分的对应关系。将一堆水果,让孩子按相同的颜色或者相同的性质分出来,这就是分类归纳的概念。将整个苹果切开,让孩子理解整体和部分概念,针对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将苹果四等分,每份就是整个苹果的四分之一。可以把多种水果切开跟孩子一起玩配对游戏,将相同的两个水果拼成一个完成的水果,完成后可以做水果沙拉。
5. 用卡片和麻将摆在一起,跟孩子解释平面和立体的概念。用直观的感受,引导他理解。用麻将和孩子一起摆出立体图形,可以锻炼空间思维能力,摆图形的时候,多用方位词巩固复习方位,摆出简单图形后和孩子一起猜猜一共用了多少块麻将,理解立体图形中隐藏的部分。
6. 锻炼逻辑思维,找寻逻辑规律。利用不同水果或者干果,让孩子找寻简单地排列规律。让他自己往空出来的地方放东西,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为上学理解数列打基础。
这些例子是不是能够给各位爸爸妈妈很多启发,当孩子们发现数学是一个好玩又有用的东西时,学习的兴趣才会大大提升。家长朋友们要做一个有心人,我们要开发思维,拓展方法,充分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让宝贝在游戏中领悟,在欢乐中学习。
停!
我仿佛听到有人在打断我:“老师,我家没有麻将、扑克。”
“那你可以用积木、用卡片画上数字呀。”
有的家长说我家的水果,花生、瓜子都吃完了,怎么办?
那你从厨房里找一找有没有红豆,绿豆、黑豆。
有的家长又说了:“老师,我的家里什么都没有了!”
如果是这种情况就比较特别了,让我想一想怎么能帮到你,嗯,这位同学,你也可以用桌子、椅子、凳子、衣服,鞋子等等呀。
老师开个玩笑啊,这种极端的现象一般是不存在的。我只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打开大家的脑洞,只要你愿意留意生活,处处可学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