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释迦摩尼佛2500多年前在菩提树下夜睹星空顿悟成佛,六祖慧能大师1400年前的夜晚在五祖弘忍大师禅房中因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彻悟自性。500多年前的明朝,有一位大儒在夜深人静的贵州龙场(今天贵阳修文县),在遭遇廷杖、谪贬及痛苦的思索之后,终于顿悟“天理即是人欲”,成为有资格和朱熹“隔空”辩论,被后世誉为“先儒”,真正将儒家心学提升到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全能大儒”——王阳明。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前也学佛学道,所以阳明心学中很多道理与佛道两家异曲同工,所以佛家认为阳明心学脱胎于佛理,甚至有些法师认为阳明心学就是“抄袭”佛法。其实在我眼里,“阳明心学”与佛法道法孰先孰后,这个并不是主要问题。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西汉初年的黄老之术,再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再到东汉之后逐渐形成的“三教并行海内,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儒释道三家在中华大地上并行了上千年,互相学习和兼容,早就是“你我不分”了,后世学者圆融三教中的智慧而立身行道、开宗创派本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阳明心学”立足于儒家而又不同于“程朱理学”,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融合的明证。
当代的一些国学大德曾经说过,传统文化必须“现代化和本土化”,不失去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形式上应该与时代和地区文化接轨,对此我非常认同,历史上某一种文化能够延绵不绝也必然是遵循时代和本土文化的结果。所以“阳明心学”在当代的重点是它对今人有什么启示和指导。《传习录》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研究资料,而人生有四五十年都在职场中度过,所以以《传习录》来指导职场人生是阳明心学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王阳明在《传习录》的序里说到:“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这与佛家《金刚经》上讲得“无有定法”意思一致。如今的职场人士很喜欢成功学,希望模仿成功人士的经历,最喜欢听类似唐骏所说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类的话。成功人士的人生经验当然应该吸取,但是只是参考,而不是全盘接受。因为职场中每个人的主客观环境和条件都是各有不同,别人的道路未必适合你。马云可以在互联网行业发家致富,但是你知道每年有多少人模仿马云投身互联网行业但“出师未捷身先死”么?所以如《传习录》序中所说的“圣贤教人,如医用药”,你必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前的立足点又是什么?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医道》一剧中柳义泰曾经斥责自己的儿子说:“医生不是荣达之路,如果你想飞黄腾达就去当官,如果你想发财就去经商做个生意人,如果你选择了当医生,那你第一使命就是治病救人,第二个、第三个使命也是如此。” 所以职场新人们要反问自己一句:“我有什么,我想要成为什么?”
《传习录(上卷)•徐爱录》中,王阳明曾经就“亲民”还是“新民”与南宋朱熹老夫子“隔空”三百多年来了一次辩论。《大学》开头一句话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老夫子修改《大学》,将其中第一句改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个公案说来话长,所以就不说了,读者只需知道朱夫子认为“亲民”是“亲近老百姓”,结合前后文意思不对,应该是“新民”——使老百姓弃旧图新,所谓“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这才对的。但是王阳明认为“亲民”是指“使百姓亲仁明理,弃恶从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合起来就是“明白自己本有的‘明德’,然后使老百姓亲仁、爱仁,最后能成就至高无上的道德”。王阳明的解释与佛家“自度度他,功德圆满”的道理非常接近。我们在此不论朱熹和王阳明的观点孰是孰非,仅依据《传习录》中王阳明的解释。作为职场中人,在明确了目标之后,我们要怎么做才是圆满的职场人生?我们很多人以为,要钱的赚到钱、要名的赚到名、要权的有权、要知识的有知识、要技能的有了技能,总之要什么自己得到什么了就是成功么。自己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最多只是做到了“明明德”,也就是佛家说的“自觉”。而“亲民”放在当代又是什么呢?“亲民”(佛家说的“觉他”)在当代职场就是“帮助他人也成功”!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立德立功是“明明德”,立言就是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人,希望他人也成功,这就是“亲民”。当代的职场中往往会出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惨烈,这除了企业在设计职场发展、晋升通道上有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来自我们当代职业人的错误意识。很多人认为把别人踩下去自己才能成功,其实大家一起合作、共同成功不是更好么?很多企业家致力于慈善事业,其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改善周围的环境,环境改善了自己才能在环境中更上一层楼。职场团队中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改善自己的职场环境,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魅力,改善自己成长的主客观环境。当你自己成功了,又帮助别人成功,自己进一步成功,最后实现德艺双馨的职业境界,也就达到了“止于至善”(佛家的觉行圆满)的人生境界。